“你也保重……監國位太咯磣了,還是早些入駐禁中吧!”
看著這廝遠去的背影,吳爭無奈地搖搖頭。
……。
隨著沈致遠與吳爭心照不宣地默契,他的二萬新軍漸漸情緒平復。
經過一番的排兵布陣。
東面戰場,吳爭已經集結起不上十萬大軍,其中,以陳勝、沈致遠所部為主,在鳳陽府阻擋博洛大軍南下,且戰且退。
而海州方向,魯之域、池二憨所部,也在岳樂的緊逼下,渡黃河撤入淮安府。
戰局慢慢按著吳爭的設想進行著。
此時吳爭,已經返回江都坐鎮。
但此時,一個所料不及的壞消息,由宋安經長林衛傳送到吳爭面前。
方國安,反了!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吳爭算是未雨綢繆了,他早就發現,方國安的理念與自己的格格不入。
在方國安這種人的心里,升官之后發財,是人生的目標。
當然,這種是在大將軍府治下很多。
但大多數人,皆會受影響而改變。
可有些人不會,就象方國安,他知道,自己無法回頭!
吳爭在發動此戰前,將方國安軍校總督辦的職務給撤了,換上了張國維兼任,而將右布政使的位子給了方國安。
右布政使的官位,高總督辦兩級,按理說,方國安該感恩才是。
但大將軍府就在杭州府,也就是說,這布政司的職位,更象是皇帝腳下的京兆尹,它的權力可大可小,大起來權傾朝野,小起來如同擺設,就看皇帝放不放權了。
所以,方國安的右布政司,上頭是熊汝霖的左布政司,再上頭就是吳王本人。
同在杭州府,掣肘太多。
明眼人都知道,吳王對方大人是明升暗降,連方國安自己都知道。
這樣一來,方國安就怨恨上吳爭了。
要知道,在軍校,方國安可是北伐軍中下層軍官的授業“恩師”,如同后世的蔣校長一般。
是個軍官,都得老老實實、誠誠懇懇地稱方國安一聲“先生”。
所以,方國安對此是滿意的,在他看來,只要在軍校做個三、五年總督辦,那就是桃李滿北伐軍啊,到時,還有誰敢不給他面子,就連吳爭本人,那也得禮讓三分。
可惜,吳爭突然就罷免去了方國安的總督辦,這讓方國安心中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