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原因,一定很復雜。
決定一次戰役勝負的,就會簡單一些。
而決定一場戰斗,那相對就簡單了。
無論是精銳,還是烏合之眾,打贏一場戰斗,并不奇怪,哪怕是以弱勝強。
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占上一個,就能改寫戰斗的結果。
何況,沈致遠手中,有蔣全義的銳士營。
銳士營,最早出現在老秦人,把蔣全義此時的連發槍新軍稱之為銳士營,其實是不合適的。
相較于之前北伐軍士兵,這些士兵的勇武甚至遜色多了。
也是,短短半年間拉起的隊伍,兵員還不是從軍校遴選出的,訓練難度可想而知。
但,有一點很明確,這些士兵,皆是良家子弟。
古往今來,有一點是具共識的,一支真正精銳的軍隊,士兵的出身很重要。
這么說吧,有道是性格決定命運,那么士兵的出身,同樣決定著一支軍隊最后能走到何種程度。
良家子的出身,未必能使這支軍隊最具戰斗力,但,它的忠誠,是絕對可靠的。
用賢,不如用忠,乃此帝王之道!
蔣全義追隨吳爭久了,自覺深譜吳爭的心思。
所以,這支銳士營的士兵,皆來自于通州周邊的子弟。
半年的訓練,讓他們初具行伍戰技,但戰場搏殺卻非他們的強項。
沈致遠之所以力求吳爭調撥蔣全義部,看中的就是這點。
久歷沙場的都清楚,一場勝利并不代表著結局,但,一場勝利決定著這位主將的未來。
沈致遠想要一場勝利,來向北伐軍將士和陳勝證明自己并非秀外朽內,但他更知道,他的勝利需要有一支根正功紅的軍隊來襯托。
這是一場幾乎是贏定了的戰斗,就算吳爭不同意將蔣全義部調撥給沈致遠,沈致遠也能憑著他舊部新軍中的精銳,打博洛一個措手不及。
可如果是率一支根正功紅的軍隊打勝這一仗,那……便是錦上添花。
這是一種互相“利用”,也是相互襯托。
……。
懷遠之戰,規模不大。
卻堪稱戰術典范。
沈致遠為陳勝主力斷后,率蔣全義所部二千火槍兵,還有他舊部三千槍騎,且戰且退,于懷遠水域設伏。
博洛并非無能,亦或者驕狂。
就算他驕狂,在被吳爭囚禁三年之后,他也該謹慎了。
但博洛的想法,絕對無法去影響這支由數支清軍精銳拼湊起來的大軍。
雖然主體是清廷新編健銳、火器兩營,但滿旗人太少,組成不了如此規模的軍隊,清廷在部署東、西兩路大軍之際,往里摻入了不少降清明軍,譬如……漢軍正黃旗。
聽起來,漢軍正黃旗是真金白銀,應該除了血統之外,便是貨真價實的漢八旗了。
可事實上,不是。
在這六年多的拉鋸戰中,清廷的實力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
僅以軍隊質量而言,甚至已經遠遠落后于不斷更換新血的北伐軍。
為何這么說呢,道理很簡單。
北伐軍士兵的更換和補充方式有二,一是戰損失補充,二是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