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是補充,還是整編,新征兵員也好,舊軍隊整編也好,士兵皆須入軍校三個月和半年不等,是為回爐。
而對于整編者,低十五歲、高三十五歲,不收,遣返回原籍務農耕作。
這樣一來,兵員的體力和素質,不會因擴編或整編而大幅降低。
可清廷不一樣,滿人人口難以具備象北伐軍如此“奢侈”的補充新鮮血液,同時,清廷還須為數十萬降清明軍“負責”。
如果連這都做不到,天曉得,那些降清明軍會干出什么事來。
而這數十萬降清明軍背后,又有超過百萬級的家眷,還有無數喝兵血的貴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清廷以他們的歸順坐穩大半壁江山,可反過來,這些人,同樣掣肘著清廷。
六、七年過去了,這些人都老了。
哪怕當時降清時正當壯年,那么,此時也早該退役了。
何況,清軍入關時,明軍是何德性、是何戰力,人人心知肚明。
可問題是,這些人能退役嗎……肯退役嗎?
清廷同樣心知肚明,知道這些軍隊不可靠,這才“高薪養廉”,將它們圈在京畿周邊,說是衛戍,實則是由駐京八旗對其監視。
可隨著多爾袞戰亡,二旗形同割據,再由鰲拜在小汶河的覆沒,駐京八旗,早已名不符實。
那么,清廷想再調博洛、岳樂率大軍出征,心,還放不下嗎?
那可是數十萬的降軍啊,沒有足夠的兵力對其監管,一旦出事,必是焦頭爛額。
于是,小皇帝的智囊……洪、范二位皇師,為福臨獻了個良策,就是讓博洛、岳樂,帶這些降軍出征,一則,減輕京畿的壓力,二則,都養了他們六、七年了,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也該讓他們為朝廷出把子力了。
懷遠之戰,與沈致遠作對手的,正是這幫降軍。
倒不是博洛想將這些人充炮灰。
完全不是。
博洛并沒有那么狹隘。
況且,一支軍隊前鋒非常重要,它的戰果,直接影響著整支大軍的士氣和戰術部署。
博洛就算想將這些降軍當炮灰,也不會是讓他們在前鋒位置被對手吞沒。
可博洛的前鋒,正是降清明軍。
為啥呢?
原因說起來也簡單,這支降清明軍,它來頭不小!
……。
左夢庚,這名字或許不顯眼。
但他爹原明寧南侯左良玉,必是耳熟能詳。
虎父生了個犬子,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此。
雖說左良玉也并非是什么忠臣良將,也極具個人野心,可好歹,他全了身后名,并未降清附賊。
左良玉當時擁兵八十萬,分為十營,號稱百萬大軍。
前五營是他的嫡系親兵,后五營是那些年圍剿民軍時,投降過來的士兵。
嘖嘖……聽這數量,簡直堪比一國之軍力啊。
自然,左良玉野望也特大,他歷來結交東林黨,在弘光朝馬士英、阮大鋮掌權后,他受東林黨的邀約,借假太子案,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布檄文,揮師東向。
那陣勢……從漢口到蘄州,排列了二百多里長的戰艦,可謂重帆蔽日啊。
可惜的是,上天都不樂意左良玉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