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小看了吳三桂,他以為,沒有了兵權的吳三桂,就是一條癩皮狗,折騰不起什么來。
可惜,都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吳三桂明知李定國與吳爭的交情,既然還敢在李定國面前搬弄、挑撥,那定是有恃而恐。
一場原來可避的兇險,就這么不可逆轉地降臨了。
……。
李定國其實并非無備。
他的二萬多大西軍,一口吞下吳三桂的四萬多降兵,其中的兇險本就讓李定國警惕。
所以,他將大西軍分拆,降軍的中下級軍官,皆由大西軍將士擔任,意圖牢牢控制這支巨大的降兵部隊。
可他的注意力,不在沒了兵權的吳三桂身上,而是集中在尚掌著軍權的降軍高階將領身上。
而吳三桂裝瘋賣傻,故意用挑撥李定國與吳爭之間關系,擾亂李定國的視線。
實則,吳三桂只是聲東擊西,他并不存有挑撥李定國與吳爭之間關系的本意,他的目的非常簡單,那就是引李定國脫離大西軍的控制范圍,也就是引李定國出城。
取寶藏,自然是要悄無聲息、速戰速決的。
不然,走漏風聲,傳將出去,豈不沒事找事嗎?
帶個幾百近衛騎兵,那都嫌多了。
果然,李定國只帶了五百騎兵,當然,沒忘記帶上吳三桂在身邊。
多少也是有些防備的。
不過這防備,是防備吳三桂撒謊,而不是防備吳三桂突然起事。
可李定國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大西軍主力在城中,而吳三桂的降軍部署在城外。
這道理很簡單,防備降軍突然叛亂嘛。
只有主力在城中,方可應對不測,沒道理讓降軍在城內,自己的主力在城外的。
李定國的想法是,城外降軍中也已經安插了自己人,加上如今局勢,這支降軍就算反了,也改變不了天下局勢了,而且,一旦叛亂,這支降軍也是無處補給,等于自尋死路。
可李定國偏偏忽略了一點,他此時要取的寶藏,其中不但有銀子,還有囤積的糧草。
而這一點,正是最致命的。
都說燈下黑啊,或許,李定國這次是真被“六百萬兩”所惑了。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免費領!
……。
叛亂,就發生在洛陽西門遠郊。
當李定國帶著吳三桂,按吳三桂所指的位置,到達一處樹林。
吳三桂就指著樹林深處,對李定國說,是這兒了。
樹林甚密,騎兵只能下馬,栓馬之后,步行而進。
可僅走入數里地,便有無數弓弩矢,由樹上、暗處,甚至地下,悄無聲息地射出。
李定國的近衛隊,根本來不及反應,紛紛被箭矢射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