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還微微嘆了口氣。
沈致遠翻著白眼道:“早知你會這么說!”
……。
雖有心殺敵,然無力回天!
岳樂在下撤退令之前,如廝仰頭哀嘆。
他打得不錯,憑心而論,他麾下清軍與池二憨、魯之域所部的硬抗中,絲毫不落下風。
安東、金城及其周邊,五萬清軍愣是沒讓池二憨占到絲毫便宜。
岳樂一直在穩扎穩打,因為他與吳爭交過不下數次手,他太清楚吳爭、北伐軍的戰術了,擅長穿插、迂回,在運動中以局部兵力優勢對落單的清軍進行圍殲,然后積小勝為大勝。
多鐸、多爾袞皆是吃了這戰術的虧。
他們固有的戰術思想,還在于大規模的軍隊正面對抗。
而對于這種小股部隊的游擊方式,確實短時間內難有應對的良策。
但岳樂不同,他還年輕,肯學,肯下苦功去學習。
這次率軍南下,他就長了個心眼,絕對不讓他的軍隊形成突出部,也就是說,他寧肯喪失戰機,也要穩扎穩打,數萬大軍的齊齊向南推進,愣是沒讓池二憨尋得絲毫可以占便宜的機會,從這可以看出,岳樂對其麾下軍隊的控制力,已經達到了一種新高度。
但,有用嗎?
沒用!
清廷已經找不出能與岳樂相似、配合的一員主將了。
從而使得,在鳳陽府博洛大軍被擊潰之后,岳樂的東路大軍竟成了一支孤軍。
看似威風凜凜,實則,隨時可能被占領徐州的蔣全義、錢翹恭向東截斷岳樂的歸路。
這不,沈致遠奉吳爭之命,干的就是這事。
在聽聞史坤率一千多號人奔襲海州時,岳樂只驚不慌,因為史坤人數太少,就算被占了海州又能如何,大軍回頭,還能螳臂擋車不成?況且,海州多少還有幾千守軍,史坤未必能如愿以償。
岳樂只是分兵有出一支騎兵,三千人,急襲沭陽。
瞧瞧,這廝確實是個好學生,吳爭那套各打各的戰術,岳樂學到了精髓。
事實上,這招戰術確實夠狠。
無論史坤能不能占海州得手,沭陽一失,史坤就算是徹底完了,他的一千多人,就象陷于汪洋中的一葉扁舟,翻騰不起來,最后的結果定是被吞噬。
然而,岳樂終究是高興不起來,不但高興不起來,而且徹底絕望了。
奔襲沭陽的三千騎兵全軍覆沒的消息,比攻,更早傳回。
原因很簡單,一個字——近!
沭陽突然出現大規模的敵軍騎兵,這讓岳樂心里感到一絲絕望。
北伐軍只有很少的騎兵,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那么騎兵從哪來?
只有一個解釋,“叛反”的將軍沈致遠所部。
可沈致遠投降時,帶走的可是二萬槍騎啊!
岳樂非常清楚,沭陽出現的騎兵,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他甚至已經沒有向沭陽方向再派出軍隊的興趣了。
而當邳州卓布泰大敗的消息傳來時,岳樂徹底絕望了。
卓布泰部一滅,沭陽、宿遷、邳州、徐州連成一片,整個區域內,再無上千的己方軍隊。
小股殘軍根本無法對北伐軍造成任何威脅,如同蚍蜉撼樹一般。
也就說,黃河沿岸,由西向東,就只有他岳樂一支可以擋住北伐軍北向的軍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