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四弟岳樂的救援信后,博洛無奈之下,只能改變了原入駐滋陽的計劃,將臨時行轅置于濟南府新泰。
然后,博洛開始發號施令,準備與北伐軍決戰。
決戰,至少該組織起一場戰役。
博洛放棄了增援岳樂,而是回信急令岳樂北返,甚至告訴岳樂,可以斷臂求存。
岳樂在接到博樂回信時,神情是沮喪的。
但他明白,他三哥沒錯,這個時候向淮安增兵,只會被北伐軍牽著鼻子打,那后果不言而喻。
沒有了西路大軍依為犄角,自己在淮安的軍隊,實際上已經成了巨大的突出部,再拖下去,就會遭受三面合圍。
岳樂終于做出了決斷,棄金城一線約有一萬人為斷后,率主力四萬左右向海州方向急退。
……。
史坤立功了。
他率兩營,一千五百余人急襲海州。
說來好笑,岳樂在海州留有八千守軍,他們原屬青州府的駐軍,是前明降清的府軍。
這些人對哪方都沒有忠誠,他們只是為了生存。
也對,前明降清的軍隊,到現在,最年輕的估計也至而立之年了,這樣的老**,哪還有熱血涌頭,奮勇搏殺的意志?
誰強了,降誰,誰來了,降誰……如此罷了。
史坤率部至城下,只向西門城頭打了一陣排槍之后。
海州城降了。
更可笑的是,史坤發現,自己一千多人,得每個人看管六、七個俘虜降兵。
難嗎?
是真難!
這可是在敵后,萬一要是降兵再反,那后果不堪設想。
可如果殺降,這連史坤自己都覺得不道義。
沒得人家降了,還背后捅人家刀子的道理。
加上這八千降兵,皆為漢人,殺降服于自己的同胞,史坤還真下不了這黑手。
于是,史坤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讓這八千降兵部署于城中府衙。
同時,從自己軍中抽調了百人,派往降軍軍中進行控制和引導。
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在史坤看來,急襲海州得手其實只是運氣好,難的是如何守住。
守不住,這場奔襲就是一場作秀,根本沒有實際意義。
但想守住海州,象釘子一樣釘在這,擋住如潮水般涌來的南面清軍,太難了!
但史坤想試試,為人一遭,唯有試試,才可不負這身皮囊!
他一面整固南門防御,一面派人急傳沭陽三營、邳州四營趕往海州。
可這其實意義已經不大,三營、四營就算滿編也不過一千多人,何況邳州四營已經傷亡殆盡,加上路途太遠,恐怕趕到海州時,數萬后撤的清軍,早已將海州連同史坤所部,連皮帶骨一口吞下了。
史坤傳令,無非是對自己、對此時部下的一種激勵……不,準確地說,是給予一種希望罷了。
海州,這兩營將士,將面臨著怎樣慘絕的戰斗呢。
而此時,史坤還沒有意識到,他面臨的不是敵人的反撲,而是敵人瘋狂的撕咬,因為敵人不是反擊,而是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