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沈致遠所率槍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清安親王岳樂,戰至最后,身邊僅余數十騎,面對沈致遠率眾而來,最后自刎于沐水岸邊。
沐水由北向南,流經戰場水域,河水赤紅,月余不散。
史載此戰為“郯城戰役”,但并未記載我軍傷亡人數,和清軍傷亡人數,只是籠統地記載為大捷。
可沐水周邊百姓,卻將此戰稱為“斬魔四日”,可見此戰之激烈、手段之狠絕。
每每有娃兒啼哭不止時,皆用一聲“當心引來沐河惡鬼”恐嚇,孩啼即止。
而我方主將沈致遠,一戰成名,終于圓了他少時成為儒將的夢想,但,也被百姓形容為“當時鐘馗”。
真是可惜了咱沈公子風流倜儻的那張俊臉了。
……。
東、西兩路,先后大捷,清廷京畿的大門已經向北伐軍洞開。
長江南北百姓一片歡呼。
不管是抱以何種夢想和期盼,送子侄上戰場,成了一時所有人想做,或者正在做的事。
用吳爭的話說,咱們,如今唯一不缺的,就是人。
如同兩年前,吳爭對阿濟格“自豪”地說咱唯獨不缺銀子一樣,此時此景,此話不虛。
百姓甚至不要子侄參軍前所發的那筆安家費。
吳爭雖然不想省,但最后在所有將領的勸說下,也就迫于形勢,點頭允了。
人哪,終究不能太過得意!
一分錢難死英雄漢!
此話絕不為虛。
一年多的戰爭,二十萬北伐軍打到現在,傷亡不下四萬,可一匯總,有了二十八萬之數。
這讓吳爭一邊內心竊喜,一邊卻只能搖頭苦嘆。
軍隊多了,對北伐自然是好事。
可二十八萬張嘴,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而新兵的大量充入,使得各部、各衛不得不暫時進入休整。
這直接使得北進的速度,被遲滯。
因為有一點是必須直面面對的,那就是槍械和彈藥的補給不上。
吳爭已經數次傳令,勒令大將軍府對松江軍工坊進行擴張。
甚至于傳令宋安,以長林衛接手軍工坊的安保。
然而,傳回的消息,千篇一律……需要時間。
不僅吳爭覺得郁悶,連帶著揚州、淮安以北的各軍將士,都覺得不可思議。
難道,是真打得家底空了嗎?
空到連最后臨門一腳,都抬不動了嗎?
吳爭決定返回杭州府,親自去監造。
可世事總不如人意,吳爭這邊抬腳要走,卻走不了。
……。
濟爾哈朗率清使團來了。
年近花甲,清廷碩果僅存的老“叔王”來了,這個“面子”,吳爭得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