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看來是真要來了!
然而,一騎緹騎、一道詔令,由南向北,送入應天府時,整個沸騰的京城,瞬間死寂了。
不過這只是暫時的,不到半天,應天府又沸騰了。
民眾,依舊狂歡。
官員,狂歡依舊。
只有朝堂上的諸公,一片寂靜。
然而,其中暗流的涌動,恐怕連個太監、宮女,都能看得出來。
……。
在熊汝霖、張國維等大明忠臣的擁立下,朱以海在杭州府突然登基。
登基可謂倉促之至。
甚至于朱以海只能用戲子的戲服,來充作他的龍袍。
而登基之日,包括熊汝霖、張國維等在內的文武重臣,觀禮者不過三十余人。
不是擁立朱以海登基的只有這些人,而是更多的人,只想暗中擁立,不敢示面目于人。
他們寧肯出資、派人,但要他們在局勢不明前,露面表態,那就是為難他們了。
用他們的話說,“臣之忠義,唯天可表”!
也對,不止君子論行不論心,“忠臣”亦是。
如果僅是一場登基秀,那或許也就罷了。
畢竟,吳王殿下本人不在,麾下軍隊皆調往江北參與北伐,而大將軍府諸公,除了一個一直不表態的按察司使張煌言,其余諸公大都參與政變,唯一可以替吳王發聲或者斥責的吳老爺子,竟閉門謝客,連那些心向吳王的學生、官員上門請老爺子主持大局,都吃了閉門羹。
吳伯昌,擺出了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
而吳王府中,吳王內眷,更是緊閉內院,連往日因郡主滯留應天府,二位王妃需要幫著打理織造司的例行出府,都停滯了。
按理說,杭州府大亂不起來了。
因為府兵不屬于北伐軍,它在大將軍府隸屬之下,受熊汝霖指揮。
只要軍隊不亂,其它的,亂不到哪去。
也對,大將軍府諸公,用盡心思,花了六、七年的時間,蟄伏于吳爭手下。
這種安排部署,豈能事先不考慮到。
趁著北伐,發動政變,令吳爭遠水救不了近火,令軍隊諸將根本無法反應。
部署周密啊,可謂是滴水不漏!
可惜的是,他們依舊估摸不到,朱以海的登基,還是引發了整個江南一片混亂。
當朱以海登基的消息傳出。
有義憤填膺的。
有暗自竊喜的。
有驚惶不知所措的。
但更多的是,不知所以然,只能吃瓜看戲的。
朱以海登基消息傳出的次日,杭州城里,江南學院數千學子,在得不到吳老爺子和吳王府明確回應之后,毅然罷課上街游行,響應者眾。
半天之內,數萬城中百姓加入隊伍,至大將軍府衙前時,已是人山人海。
他們掛出的標語——魯王竊國,人神共憤!
他們喊出的口號是,“此明非彼明,建興非復辟”。
民智,初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