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慫恿政變,擁立朱以海,其實并不是為了什么正朔大義。
他們只是想制約吳爭,甚至扳倒吳爭。
因為吳爭與他們不同道,吳爭要“劫富濟貧”。
將少數人的利益,瓜分給多數人,這,動了他們的奶酪。
那么,吳爭真沒絲毫準備嗎?
當然不是,從與張國維不歡而散之后,吳爭已經感覺到,后方會發生些什么。
可吳爭太自信了,他認為兵權在手,萬事無憂。
盡管讓他們鬧,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可惜的是,如今,人家不造反了,而是擁立,這不是建興朝沒皇帝嗎?
諸臣擁立,天經地義!
吳爭能說什么?
說這位置是我的,你們不能搶?
問題是,這位置真是吳爭的嗎?
就算是天下有能者居之,就算是吳爭自認是有能者,那也不能不讓別人有能吧,還講不講道理了?
人家朱以海是明室宗親,監國還在吳爭之前,登基不很名正言順的事嗎?
吳爭這次,是真無奈了。
率兵打回去,說的容易,做起來可難了。
軍隊由士兵組成,士兵哪來,各府征募來的,誰沒個家啊?
打回去,兄弟、父子成仇,誰樂意?
這是與北伐截然不同的戰爭!
而吳爭自己也明顯感覺到,此舉不妥,那等于是場內戰,這和他想盡量保全漢人元氣,在北伐之后,中興漢族,使其屹立于世界巔峰的目標,完全背離。
打勝這場仗,其實很容易,一聲令下,北伐軍迅速回師,七天,足矣!
那些府兵,還有這些人募集起來的家丁護院,豈能是征戰七年之久的北伐軍對手?
然而,打勝了又如何?
吳爭自己從此被釘在發動內戰的恥辱柱上,人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恨,恩易忘,恨卻可以延綿百年,甚至千年。
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種什么樣的因,結什么樣的果。
古往今來,例子比比皆是。
吳爭絕不想新朝會因自己爭位而埋下動亂的禍患。
殺人,可以。
但須依法殺之,譬如,陳子龍!
而吳爭還有最難的一關,就是打勝登基之后,會有四個字伴隨他一生——得位不正!
如唐太宗李世民,又如明成祖朱棣。
他們還是宗室,可吳爭卻是異姓。
之后,吳爭就必須為洗白這“得位不正”四個字耗盡后半生,最痛苦的是,在許多事情上,不得不做出妥協。
世人常說皇帝金口鐵律,那是不明白皇帝是咋回事,或許是戲文看多了。
除了爭天下成功的開國皇帝,聲威過甚,可以予取予奪,別的皇帝,從來都是強臣、權臣們的傀儡。
也就在四方城里,象個皇帝罷了。
中旨駁回,旨意出不了宮門,如此之事,司空見慣。
怎么辦?
吳爭是百思不得其解啊,直到沈致遠、蔣全義等將領前來鬧事、逼宮之時,才真正做出決定,那就是他們玩他們的,咱,自己玩自己的。
人生一世,做成一件事就夠了!
這話是吳爭在號令全軍兵臨順天府城下時,自己說的。
吳爭認為是正確的,千秋功過,自有后人評說!
所以,戰爭依舊繼續,后方發生什么,權作不知!
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