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爭確實是在冒險。
但也絕非象李颙擔心的那樣,全無準備。
任何人,到了象吳爭這樣的位置,都不會拿自己性命開玩笑。
這不僅僅是自己一條命,關乎著追隨自己的所有人的命,豈可胡來?
鄭林控制了全城不假。
城中也確實沒有多少可以與鄭森對抗的軍隊,除僅剩數百人的長林衛之外,也就是全力防御吳王府的劉元、張新俠部。
但,就算沒有這些軍隊,吳爭也敢闖一闖。
為何?
因為這是自己的根基,如果連自己的根基都反對自己,那么,何談天下?
杭州城,九萬多戶,近六十萬人口。
有多少人是從吳爭治理中得利的,又有多少人對吳爭是恨之入骨的?
雖然吳爭不知道準確的數字,但他完全有自信,得利者,一定比恨自己的人多。
道理很簡單,窮人,永遠比富人多。
雖然杭州府已經幾乎沒有真正的窮人,因為地價炒得太高了,如今城中占地一畝的小院,就能賣出五六百兩,而且是有價無市。
五六百兩,按公允價,可以買到至少五百石上好的粳米,約合九萬斤(小斤,約合后世八兩左右)。
九萬斤米,夠普通一家五口吃上十多年了,能算窮嗎?
就算是無家業者,只要肯出力氣,去做雇工,按城中最低的日酬論,每天三十文,夠買三十多斤米(此時一兩銀兌二百五十文左右),
這些,是吳爭給的。
這話不夸張,若非吳爭建新城、興工商,普通百姓得不到這些。
世上忠誠是相對的,但利益是絕對的。
再傻的人,也不會替要毀掉自己安樂生活的人賣命。
所以,吳爭雖無十足把握,但決定入城,絕非是頭腦發熱。
鄭森絕沒有想到,艮山門防御對吳爭而言,形同虛設。
倒不是說,鄭森麾下軍隊背棄了鄭森,而是如今守四方城門的,并非是鄭森帶來的軍隊,而是原府兵和周如璋砸銀子招募來的一部分“平亂軍”。
府兵,原隸屬大將軍府,也就是熊汝霖直轄。
他們的三觀沒有問題,之前聽從熊汝霖擁立朱以海,也是服從命令,當然,有不少人是想汲取擁立之功,以福蔭家人。
而當時熊汝霖對他們說,并非要與吳王敵對,而是讓國有主。
也就是說,這些府兵心里,從未真正認為,自己是背棄了吳王,在他們看來,就算擁立了天子,吳王,依舊是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