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城內三十萬清軍,真正能聽從博洛命令的,其實不多,也就二、三萬人,這還不算二、三萬人中,有許多還是濟爾哈朗的心腹,只是迫于形勢蟄伏罷了。
博洛急須一場勝利來立穩腳跟。
九月二十一,也就是應天府突發暴亂的次日。
博洛將城中防務,交托于他的兒子齊克新。
在三十萬軍中,勉強湊齊二萬六千騎兵,主動出擊,對近在咫尺的拱極城發起了急襲。
這個戰術思想,無疑是正確的。
吳爭與濟爾哈朗達成了協議,派銳士營一部進駐拱極城,為得就是監督清軍在撤離順天府時,不至于劫掠百姓太過。
而博洛奪權成功,那么這支軍隊,就成了眼中釘肉中刺,不拔,怎么能讓博洛睡得著覺?
在博洛看來,就算這支軍隊再厲害,那也只是三千人。
以二萬六千騎兵閃擊拱極城,勝利應該是十只手指踔田螺,十拿九穩的。
最重要的是,博洛獲悉沈致遠、錢翹恭各率己部“反亂”,南返合圍了河間府。
這在博洛看來,完全是個機會啊。
只要殲滅拱極城的敵軍,那么,甚至有可能延攬到沈致遠、錢翹恭,哪怕只是成功一人,結果那可能是敵軍合圍之勢的崩潰。
博洛不在乎沈致遠、錢翹恭會否與他合作。
既然沈致遠、錢翹恭合圍了河間府,那就說明他們對吳爭有了反意。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
然而,博洛吃癟了。
面對拱城一里多的北城墻,博洛組織起了七次強攻,皆被城上火器,打得潰不成軍。
這還真不能怪博洛不知用兵,主要是拱北城太小,大軍無法在這么小的橫截面上展開總攻。
每次攻城,也就只能七八百人,不能再多了。
這更象是添油戰術。
添油戰術其實也是一種戰法,并無貶義。
只要兵力是絕對優勢,攻擊形成連貫,對手有生力量就會越打越少,直至最后自己崩潰。
按理說,博洛所率的兵力,幾乎是城內近十倍,消耗得起。
可問題在于,博洛所依仗的騎兵,竟在七次進攻中,根本無法靠近城墻一里距離。
這就很夸張了,騎兵的速度本來就快,且能改變行進方向,然而,依舊無法靠近城墻。
原因其實很簡單,城墻上火力太密集了,密集到形成了彈幕,清騎的沖鋒,相當于一頭撞到了鐵板上。
拱北城,又名拱極城。
它只是個軍事要隘,是崇禎為了防范李自成的農民軍進擊京師,命御馬監太監武俊主持修建的。
拱北城位于永定河東岸,正面面對盧溝橋,直扼京畿咽喉要道。
作為衛城,僅設東西兩座城門,局制雖小,而崇墉百雉,儼若雄關。
陳勝在開始引兵入駐時,就已經得到吳爭的叮囑。
一入拱北城,就開始部署防御。
此時天津已經被水師運載登陸的第一軍所收復,從水師戰船上臨時拆卸下來的小口徑火炮,就成了拱極城城墻上的防守炮了。
而銳士營的看家武器——連發機槍,也被卸去了車架,部署到了城墻。
三千銳士營,裝備有近二百架機槍啊,全被一股腦地放在了這一里多的城墻上,幾乎是間隔一丈之內就有一架,清軍在攻了半天之后,除了在城外一里處留下三四千具尸體之外,什么也沒得到,博洛想殺傷城內有生力量的想法,根本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