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吳爭暫時是安全的,有了可以應對的時間。
吳爭認為冒襄的話有道理,但有道理不表示,就要這么去做。
在吳爭心里,他還是在極力地說服自己,沈致遠不會背棄自己,但這種說法,甚至吳爭自己都難以相信。
事實已經擺在眼前,沈致遠大軍前鋒已抵揚州,隨時可以調集北岸渡船渡江。
這說起來,真是有些諷刺,當初近十萬大軍北渡,為得是收復北都。
而大部分的渡船,還留在了對岸,正好給了沈致遠機會,他甚至不必為渡江所需的船只擔憂。
此時李颙開口道:“……眼見沈致遠大軍渡江就在眼前,區區龍灣,根本不足以抵抗如此規模的叛軍……故,無論戰與不戰,王爺都必須離開此地!”
這話,一樣有道理。
吳爭在龍灣,沒有幾個人知道,但只要沈致遠大軍渡江,這就不再是秘密。
施瑯抱拳道:“末將聽王爺號令……若戰,末將必戰至一兵一卒,若撤,末將戰船護送王爺離開!”
馬士英也急了,見吳爭還在猶豫,勸道:“王爺,君子不立危墻之下……趁朝中尚未得知沈致遠大軍南返和王爺滯留龍灣……趕緊離開此地,方為上策啊!”
吳爭開口了,“那依諸位之見……孤該撤往何處?”
這是個問題,龍灣南面是應天府,總不能往應天府撤吧?
北面正好是沈致遠大軍,總不能自投羅網吧?
多么諷刺的情境,權傾天下、手掌二十萬北伐軍虎賁的吳王殿下,突然之間竟被夾在一個區區龍灣,進退不得,身邊僅不足四千人馬。
吳爭突然間覺得,有種恍惚。
自己做錯了什么嗎?
還是真虧待了那些人?
思來想去,吳爭并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可為何會變成這樣?
陳子龍,雖然一直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可吳爭依舊認定陳子龍對于反清復明的真心。
黃道周,這是個有治世之才的學者,在任建興朝首輔兩年半的時間里,確實扭轉了國庫常年有余銀的窘境。
錢肅樂,自己的岳丈,為何也要如此設計自己?
朱媺娖,打從嘉興官道時起,二人幾乎沒有過齟齬,甚至一度以為可以共結連理,可最后,朱媺娖寧可撞在自己的劍尖上,這是何等地決絕?
莫執念,哪怕直到現在,吳爭依舊不解,以莫執念的年紀,怎會看不通世情,應該不會被諸事誘惑。
至于朱辰妤,吳爭就更想不通了,這個活潑可愛、幾乎與世無爭的妹妹,怎么就肯背棄自己的哥哥,站到了對立面去?而她所為之努力的,卻是她家的仇人!
難道僅僅是因為一個姓氏?
吳爭更想不通,沈致遠這個發小,他能拋棄清廷給予的一切榮華富貴,而率軍投入自己的麾下,怎么就會突然背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