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吳狄卻搖搖頭,“爹,孩兒不太明白……咱現在是天下太平了嗎?”
吳爭一愣,遂笑道:“應該說是……往太平的路上!”
“先生說,爹爹是有為之明君,定能還天下以太平,那爹爹手下有那么多人……是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嗎?”
吳爭慢慢皺眉,隨即釋然,笑道:“狄兒啊,人心各異……就算是皇帝,亦不能做到讓每顆人心皆一統……人有善惡,如天有陰晴,所以啊,只能用律法去約束,用利益去誘導……!”
“可先生說,人性本善,忠君愛民,天道使然……。”
吳爭一時無法向小吳狄解釋,停了一會,笑道:“狄兒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孩兒聽先生講過。”
“那狄兒認為小孔融是好人嗎?”
“是……先生說,孔融是好人。”
“那你知道孔融長大了,成好人了嗎?”
吳狄看吳爭,搖搖頭。
吳爭認真起來,對兒子說道,“小孔融長大之后,卻說,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其意就是說,親爹沒什么可孝敬的,他當時只是為了自己的情欲而已,親娘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不過是裝東西的容器罷了,東西都出來了,還跟容器有什么關系……狄兒還認為孔融是好人嗎?”
小吳狄驚訝地看著吳爭,直搖頭,“先生說過,人須孝義,否則與禽獸何異……孔融當然是壞人!”
吳爭笑了,“你看,先生說的,未必一定是正確的……人和事,都有兩面,好與壞,并無絕對,只看用來評判的標準是什么……譬如說,狄兒立志做個好人,那么好人的標準是什么?”
“忠孝禮義。”小吳狄奶聲奶氣地答道。
“很好!”吳爭道,“可世間很多人做不到,怎么辦?”
“讓他們讀書明理啊……先生就是這么說的。”
“那他們沒錢讀書或者不想讀書怎么辦?”
小吳狄無辜地看著吳爭,“先生沒說過。”
吳爭哈哈大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自己所擅長的事,不要去勉強別人象你一樣擅長。”
小吳狄想了一會,抬頭道:“是不是象爹曾與孩兒說的,君子論行不論心……不必去理會那些人怎么想,只要約束他們怎么做?”
吳爭意外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大笑道:“狄兒果真是聰慧過人啊!”
小吳狄不好意思,但又有些自豪,“那爹爹……文臣做不到不愛錢,武臣也做不到不惜死……應該怎么辦?”
吳爭笑道:“那就給文人足夠忠誠的銀子,給武臣不會死的屏障……千萬別信人之忠誠,忠誠易變,也別信什么律法,所謂的律法,其實從設立的那一刻起,就是為了被后人破壞的……!”
“王爺……怎可如此教導世子!”
遠處院門前,張煌言頓足大呼。
他與陳名夏、李颙趕來勸諫吳爭,不想正好遇見吳爭教導自己兒子的一幕。
……。
“王爺既然讓臣做世子的師傅,就請尊重臣。”
張煌言瞪著吳爭,一本正經地道,“世子還只是個孩子,王爺這種偏激的言論,于世子成長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