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施瑯轉身點頭側案上擺放的水域圖,“王爺請看,若是將敵人引至舟山諸島,亦或者是陳錢山島水域,陸上火炮就能夠得著了!”
吳爭微微皺眉,“你的意思是……造炮臺?”
“是。”
“可敵人已至麻六甲海峽,不日便至,在島上造炮臺也來不及啊?”
施瑯看了一眼王一林和張名振。
吳爭有些奇怪。
張名振道:“舟山諸島原本就是水師駐地,許多島上已修筑有炮臺,后舟山總兵黃斌卿又進行了加筑整固,到王朝先時,其居心叵測,更是在諸島上增筑了不少炮臺!”
吳爭明白了,將臉轉向王一林,“這么說來,你在陳錢山也修筑了不少炮臺吧?”
王一林訕笑道:“咳……不瞞王爺,其實我只是為了防備海賊來犯!”
吳爭沒有再理會,而是將目光投向施瑯,“你覺得可行嗎……有幾成把握?”
施瑯道:“原本臣等三人商議著,能勸王爺從東藩島撤兵,這樣敵艦隊就不會與我水師在東藩島水域糾纏,只要他們想與我水師決戰,就得北向……如此一來,咱們就可擇機在舟山、陳錢山水域與敵決戰……可王爺不同意從東藩島撤兵,那此計就無法……實施了!”
吳爭站起身,走到水域圖前,看了好一會,感覺施瑯之策,確實有可行性。
但關鍵之處,那就是須誘敵北上,在浙東水域,憑借島上炮臺,擇機與敵決戰,可這樣,就必須將已經登上東藩島的軍隊撤回來。
這就會產生另一個問題,如果敵人只是想占據東藩島,解救鄭森,那么,得到東藩島的敵人,就無須北上與水師決戰,如此一來,就變成了南北對峙,這也不是吳爭想要的。
吳爭陷入了兩難之中。
當然,吳爭也知道事難兩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道理,但問題是,就算施瑯此計有可行性,也不代表著一定能成。
把兵撤了,放棄用將士鮮血性命換來的島上立足之地,仗打贏了,一切好說,可若敗了,鄭森憑借番人的力量在東藩島立穩了腳跟,后續想要收回,得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番人以東藩島為據點,與內陸傳教士及教徒相互呼應,后果不堪設想,若是再加上朝中那些不安的……吳爭無法再想下去了。
“施瑯,若敵艦隊不受你誘,僅止步于東藩島……你有何應對之策?”
看著吳王為難之神情,張名振三人眼睛一對視。
施瑯再度開口,“那就再誘!”
吳爭疑惑地看著施瑯。
施瑯道:“末將愿以己部水師為誘餌,誘敵北上,然后張、王二位大人率水師,從東西兩翼與末將合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