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爭哂然道:“你都已經說明白了,就差一層窗戶紙了,倒說不敢說了?”
“王爺恕罪!”
“無罪!”
“謝王爺。”李颙回身,大聲道,“王爺早已立下世子……朝廷若無戰勝我二十萬北伐軍的把握,竟敢以王爺不利?!”
所有人都明白了,卻無人點頭認同。
這是,臣子計謀主上啊,此罪,便是莫須有了!
所有人的目光,從李颙臉上轉向吳爭。
吳爭心里惱怒,李颙這蠢貨還真敢說,簡直是不當人臣啊!
李颙意思,簡單來說就是,王爺您安心去吧,朝廷不敢拿您怎樣,就算真拿您怎樣了,您不是還有兒子在嗎,沒事,大不了子承父業,替您報仇就是了!
這種腔調,哪個為上者受得了?
簡直就是,臣不臣,君不君!
換個脾氣爆點的,說不定就直接下令,將這蠢貨拉出去了,就算不杖斃他,至少也得打他個三個月下不了床!
可話還得說回來,李颙確實是說得過了些,但還真怪不了他。
華夏五千年,有兩個朝代,確實允許這樣的言論存在。
宋朝講究刑不上士大夫,只要不謀反,再大的事都不至于送命,大不了下野去釣魚,這是言論自由的范疇。
而大明朝,臣子也敢這么說,但不是言論自由的范疇,而是明太祖朱重八定下的規矩……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是真事,數華夏五千年,有哪個朝代敢于將京城設在戰場第一線的?
將元朝打成蒙古,再將蒙古打成北蒙。
土木堡之變明軍大敗,皇帝被俘,按理說,朝廷該被要挾才對,可大明朝根本不在乎,立個新君繼續打。
遠的就不說了,近的,崇禎被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李自成本不想趕盡殺絕,在城外提了封王、犒軍等三個要求,就甘愿退兵聽調不聽宣。
可崇禎愣是掛歪脖子樹也不愿簽下城下之盟。
先不說事情的正確與否,就說這種血性,是明朝立國始,一脈相承的。
正如明中后期,閹黨與東林黨之爭已經白熱化了,可面對北方戰事,雙方絕無一方,敢正大光明在朝堂上提出言和的,原因只有一個,誰提和談誰先死!
所以,朝臣敢于言戰,也敢于駁皇帝顏面,不以受廷杖為恥,反而為榮,時人皆傳一句話,沒挨過廷杖的,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朝廷重臣,這就象后世出國留學一樣,受廷杖成了鍍金手段。
有著“關中三李”美稱的李颙,此時也不免俗啊。
所以,在場之人,沒有人認為李颙說得不合適,而是都想聽聽、看看吳王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