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結果,王一林沒有遵從施瑯的戰術命令,擅作主張令艦隊改向,這確實坐實了王一林的罪名。
吳爭心里是不想懲治王一林的,至少,吳爭覺得不應該嚴懲。
所以,吳爭以東藩島戰局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宜臨陣換將為由,按住了諸僚屬官對王一要的參劾,下令讓陳勝所部和金華衛,迅速由王一林水師運送至東藩島北部,實施對東藩島的戰略總攻,第一目標為掃清北部鄭軍,然后向南掃蕩諸番在東藩島上的軍事殘留。
吳爭的威望,還是可以鎮住下面不滿的,同時,對徹底清除番人勢力在沿海的殘留,在符合官員和國內商人的利益訴求。
所以,反對的聲音降到了最低。
按理說,這事就這么過去了,所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要王一林在接下來東藩島攻略中,繼續建功,那么,到戰后,估計就能將功贖罪。
畢竟,勝利者是無須被指責的。
可惜,隨著施瑯回到杭州府,長跪于王府門前,將一道參劾王一林的疏,送進大將軍府之后,這事,就沒法再周圓了。
吳爭為難了,他只能避而不見,可這絕對不是良策。
施瑯既然跪在了王府門前,就是有備而來。
隨之發生的事件,也足以證明,吳爭避而不見是錯誤的。
在施瑯第二天一早繼續跪在王府門前后,城內開始有了請愿的民眾和學子,而且人數在不斷增加,僅半日功夫,聚集于王府門前的人潮,已經超過八千人,而人數還是迅猛增加中。
究其根本,施瑯水師的成員,二成是施瑯舊部,三成是當初鄭軍水師的降部整編,剩余五成,皆是江東子弟,他們的父兄親人,聞聽子侄戰死,豈能不悲傷?
若是沒有因頭也就罷了,可施瑯給了他們一個因頭,于是,悲憤情緒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情緒累積滿了,自然需要一個渲瀉口。
一切就不可逆轉地發生了。
……。
在諸僚屬的勸說下,吳爭同意了,召見施瑯。
“罪臣參見議政王殿下!”
施瑯筆直地跪在吳爭面前。
吳爭起身,急步上前,攙扶施瑯道:“施將軍何罪之有?此次大戰,先有澎湖大捷,后有浯嶼失敗強敵兇焰……施將軍功在社稷,來,快快請起……好生與孤說說此戰詳情!”
但施瑯緩緩從吳爭攙扶中抽手,他倔強地道,“王爺不罪,臣感恩在心……可臣參彈王一林之事,還望王爺秉公處置!”
吳爭一愣,沒有想到施瑯竟如此強硬,給自己面子。
“……施將軍,浯嶼之戰,孤已經有所了解……王一林確實有罪,這一點,孤是認可施將軍所彈劾的。”吳爭語鋒一轉,“但,施將軍也是帶兵之人,為將者應該審時度勢,縱觀全局……王一林雖然擅專,可本意確實是為了協助張名振及陳勝所部,順利登陸東藩島北部,清剿鄭森叛軍,也為真正收復東藩島打下基礎……所以,孤認為,王一林有罪,但,可將功折罪……施將軍以為如何?”
說到這,吳爭抬手,制止了施瑯正要張開的口,“這樣……孤為施將軍向朝廷請功,如果不出意外,施將軍論功當為伯爵……還有,施將軍麾下將士,論功晉升多加一級,傷亡者皆以上限進行撫恤……施將軍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