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江南商會賺錢,民眾就能分到紅利。
江南富,特別是經過吳爭近幾年大力發展工坊,江南雇工,一人每月的工薪就是十兩以上,尤其是江南織女,月入五十兩以上者,比比皆是。
而江南一戶人家,平均人口皆在四、五人,也就是一戶,基本上已經擁有江南商會股份不下五十股。
如果商會股份上漲,回到兩年前最高時,都就等于所持價值往上翻了幾番。
江南商會一直是世間公認的賺錢機器,它有著得天獨厚的禁榷貿易權,這是國家壟斷啊!
所以,除了之前被莫執念與番人聯手打壓的那段時間,不管是國民還是番人,但凡市場上有商會股份出售,皆會不計價格地購入。
商會股份分紅更是夸張到了極致,在北伐戰爭暴發前,一季就能分一成的紅利,相當于一年分四成紅利,這是何等暴利?
但商會依舊在賺大錢,鹽、鐵、絲綢、茶葉等,別的不說,譬如絲綢,織造司基本以八十兩以上一匹的價格,向外商傾銷,但實際上,織造司的成本每匹不足三十兩,利潤是兩倍以上。
這才是支撐商會瘋狂分紅的根本原因,一年四成,就算是一年翻一番,都影響不到商會擴張。
但吳爭知道,這種瘋狂擴張無法持續,因為到了自己登基,天下一統之后,商會的擴張速度就會慢慢遲緩下來,原因很簡單——飽和!
那就需要開辟新的土地和人口,那就需要發動戰爭。
可經過十年的戰爭,人心思定,就算吳爭的威望再高,能乾綱獨斷幾次?
吳爭知道窮兵黷武不對,但停不下來,至少,現在無法停下來,因為一停下來,所有一切的繁華,就會變成一地雞毛,這十年的戰爭,已經消耗了太多的國力和民力了。
江南雖富,但其余國土,皆貧瘠到了極點,吳爭只能以江南的財富,以向各地大肆購入糧食等農作物,來貼補各地的貧苦百姓,由此,糧價迅速上漲,在一年里,已經翻了一番。
吳爭深知,戰車絕對不能停下來。
消耗一減少,江南林立的工坊就會失去訂單,訂單一少,工坊就會倒閉,勞工就會失去工作,江南就會不穩,江南不穩,天下不穩!
赦免鄭森,令鄭森南下募兵東征,不是吳爭等不起,非要急著滅東邊那倭國,而是,只有用這個方法,才能解決新附的福建、廣東兩地及周邊食不裹腹的貧民問題。
但很顯然,八萬新兵的上限,還遠遠不夠啊!
于是,繼拋售江南商會股份之后,吳爭又迅速頒布了一道詔令——遷都。
嚴格地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遷都。
將新城定為首都,并將整個松江府囊括其中。
這道詔令頒布之后,起初效果并不是太好。
因為不管是國內權貴、豪門、富商,還是番商,都已經被吳爭忽悠過一次了。
雖說新城地價依舊維持高位,但如今已經無人肯接手,只是帳面利潤罷了。
朝廷再次以詔令方式確定新城為都城時,所有人都在觀望,生怕又上了吳爭的當。
但隨后,太上皇和長公主率先在新城周邊購入了六百畝土地后,紹興伯沈致遠父親沈半城聯絡紹興府數十富商也加入了購地,幾日之內,購入土地高達兩千余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