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爭心里無端地,隱隱生起一絲內疚。
自己是人,他們也是人,可自己這些年,忽視了他們的利益,將他們無形中視為不食煙火的圣賢。
這肯定是不對的,這樣下去,肯定會出錯,甚至釀成大禍!
吳爭揮了揮手,“朕需要靜靜……你們先退下,明日再來此殿奏對。”
馬士英和宋安面面相覷,眼神一碰,齊躬身道:“臣等遵旨……臣等告退!”
……。
這天晚上,吳爭去了春和殿向父親吳伯昌請安。
見到一臉愁悵的兒子,吳伯昌疑惑地問吳爭,出了什么事?
吳爭便將心中的擔心和郁悶,向父親簡單講述了一遍,希望父親能指點一二。
聽完之后,吳伯昌也納悶起來了,他一樣感覺到這事看似簡單,但其實,異常復雜。
吳伯昌同樣認為,吳爭沒有做錯,因為今日與之前吳爭為吳王時,完全不同。
吳爭為吳王時,可以對嫡系、心腹加以照顧,這在情理之中,可如今貴為皇帝,天下百姓皆為子民,如果還對嫡系、心腹加以照顧,那么便會受到任人唯親的詬病。
特別是今日的朝廷,實際上是大將軍府、原建興朝及原永歷朝三方勢力所組成,特別是原永歷朝,說是并入了,可朝廷甚至連個流官都沒有向云貴、兩廣等地派去過。
若是傳出皇帝任人唯親的傳言,那么,很可能之前所做的努力,就會付諸東流。
可話說回來,晉王李定國是個特例,他既是永歷朝臣,可同時也是新朝國丈,得到皇帝信任、重用,都說得過去。
但如果將別的人也一并重用,或待之優渥,那么問題就出來了,朝廷的官職就那么多,可以賞賜的錢財、土地也是個定數,給誰好?對誰好?
吳爭打紹興府正式起兵,直至今日登基為帝,靠得是誰?是誰與吳爭休戚與共、生死相隨?
如今朝臣以松江府地價畸高為理由,進諫拖延、暫緩遷都。
表面上看是因為購買不起安家宅邸,可實際上,吳伯昌和吳爭一樣,品出了朝中幾個勢力之間,對利益的爭奪。
而這三方之中,原大將軍府屬臣最占優,原建興朝臣次之,原永歷朝臣最為吃虧,因為至今,還沒幾個永歷朝臣趕赴京城,就更不用說對松江府土地的占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