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第一道詔書只是令人心中忐忑,那么,接下來的第二道詔書,就讓人產生無限遐想了。
試想,朝廷就在選址定都的這個節骨眼上,皇帝詔令暫緩遷都,又派馬士英、宋安北上順天府,所為何事?
要知道,馬士英、宋安二人,一個是近臣,一個是近衛,如果不是有特別的意義在里面,皇帝怎會派這二人北上順天府,難道朝中無人了嗎?
再聽聽官職,一個招撫使、一個招討使,這不明擺著,皇帝有意要定都順天府嗎?
于是乎,詔書一出,松江府地價聞訊驟降,僅三天功夫,從最高過千兩一畝,跌至每畝六、七百兩。
然后穩住在七百兩上下,其中也有些許反彈,但再也沒上過八百兩,但,也不再降了,據說,也有不少人認為,很有可能皇帝只是在試探,并非決意不定都松江府。
許多人都說,別自己嚇自己,松江府北近吳淞港、南臨杭州灣,就算不是都城,那也大有發展前景,只要土地在手,可謂萬事不愁!
民眾的吃瓜看戲興致漸漸淡去,因為,北方順天府的又一只開始大瓜熟了。
……。
衛國公府,正堂。
此時人聲鼎沸。
以吏部尚書徐孚遠、吏部侍郎張岱、禮部侍郎談遷為首的十余朝臣,正在勸說夏完淳領銜進宮進諫。
按道理,這些人應該找的是首輔冒襄,而不應該是手握兵權的夏完淳才是。
可這些人找過冒襄,卻碰了一鼻子灰。
倒不是被冒襄拒絕了,拒絕對這些人來說其實無妨,因為他們就是賣弄嘴皮子的,幾輪勸說下來,足以讓人頭暈得找不到北。
可惜,冒襄根本不見他們,稱病了。
于是思來想去,這應天府中,能在皇帝面前說得上話的,也只有衛國公夏完淳了,況且,夏完淳的親妹,馬上要成為皇妃了。
要說位高權重,舍衛國公其誰?
于是,一群人在首輔府前轉向,直奔衛國公府。
……。
衛國公夏完淳,是定都新城的堅定支持者。
當然,他與其它大臣的出發點還是有些不同的。
夏完淳認為,皇帝之前選址松江府新城的構想,非常正確,再則,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與徐孚遠、陳子龍等人皆為“幾社”創始人,而幾社便是復社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