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開始組隊入京,打算告御狀了,而有些見當地官府不作為,便聯絡鄉鄰準備自救.
更有一些稍稍激進些的,譬如嘉興府秀水縣民團。
在張新俠、徐三等人的倡議下,秀水民團聚集當地千余民眾,迅速驅逐秀水境內的亂兵,并隨即沿京杭大運河北上,三日功夫,已肅清秀水至吳江區域內的亂兵。
古怪的是,嘉興府官府,對秀水民團的異動,一樣熟視無睹。
局勢變得非常怪異。
各府縣暴亂,官府沒有表示,這或許可以用暴亂得到了朝廷高層的默認來解釋。
那秀水民團的對抗,官府依舊沒有任何表示,這就說不通了呀。
無數人在揣測其中奧秘,可皆百思不得其解。
但,秀水民團的突然對立,使得局勢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各府縣已經按捺、忍受不住的民眾,被秀水民團榜樣效應所激勵,各地一夜之間,涌現出無數股對抗亂兵自發組織起來的義軍。
有人急了、有人慌了、有人躑躅了。
……。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讀書人因手中沒有兵權,行事瞻前顧后,所以,每每遭遇大變時,總是給不到重點。
徐孚遠不一樣,清兵南下時,他與張煌言等人一樣,組織過當地義士抗清,他有著不菲的斗爭經驗。
在得不到衛國公夏完淳的支持后,徐孚遠找上了晉王李定國。
按理說,徐孚遠不該找李定國的,因為他也明白,李定國是國丈,沒有根本對立,是不可能助自己與皇帝作對的。
但徐孚遠此時已經沒有退路了,他想搏一搏。
……。
李定國沒有拒見徐孚遠。
在得知首輔來訪時,李定國甚至親自到王府門前迎接。
徐孚遠是空手而來的。
因為送禮,格局就太小了。
人到了象他們這種位置,是不需要送禮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舉手投足之間,便是天大的利益交換。
“……不知晉王對眼下局勢,有何高見?”徐孚遠開門見山,不是不需要寒喧,而是在二人之間,所有寒喧都只是浪費時間。
李定國卻不答反問,平淡地道,“首輔以為,你控制了九門,就可以阻塞天子視聽?”
徐孚遠搖搖頭,“徐某從未想過要瞞著陛下……只是,徐某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