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入靜的最高境界,便是物我兩忘,忘記自己身體的存在,甚至完全忘記自己的存在。
勾陳便記得前世不知曾在哪本書里看過,說是道家的靜功,有三大層次:其一為身靜,二為心靜,三則為意靜。
身體不動,便是身靜。
靜功之時,身心放松。做得恰到好處時,練功時間雖然長久,但心中卻并不煩躁,身體上也沒有難以忍受的感覺。只要能夠坐得住,坐得輕松,甚至感覺舒適,不愿再動,這便是達到了身靜的層次。
念頭不動,謂之心靜。
人之思慮,紛紛繞繞,萬念雜陳。若于身靜之后,再能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之事不回憶,眼前之事不記掛,未來之事不打算,思慮完全進入虛無狀態,內心世界得到徹底安靜。心中不起念,這便是心靜。
不知有我,謂之意靜。
心中無念之后,還有一個“我”存在,尚未徹底干凈。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做到忘記自我,進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一直做到忘我這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做到意靜,即為靜功之最高層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心中萬念紛繞其實便如同于“三生萬物”,也是由精、氣、神這“三”而生的“萬”。所謂“順則凡,逆則仙”,按照這個理論,練習靜功,便等于是逆行“三生萬物”這一步,收攝萬念,忘記自我,而余三寶。
以三拜九叩之法祭獻自身,把自己的身體祭獻出去。如真能做到這般,使身不由己,神性顯化,那便也是等同于做到了入靜,至少也是個身靜的層次。
“拜”是祭獻自身,“叩”則是頂禮膜拜,更表恭敬。
而“叩”這個動作,就是在拜的基礎上,以頭叩觸地面,通常便是額頭正中,大體等于泥丸宮所在。
元神存在于自身何處,以勾陳前世豐富的仙俠經歷,多是指元神存在于上丹田內。而上丹田,就正是在人體的頭部泥丸宮。
有上丹田,自然便有中、下二丹田。中丹田位于位于胸口正中的膻中穴,下丹田則都就是通常所指的那個丹田,臍下三寸關元穴處。
叩以頭觸地,是為了進一步驚醒泥丸宮中深藏不動的元神。
通過三拜九叩,不住地喚醒自身元神,顯化神性。
而三拜也象征人三寶精氣神,道三寶道經師,天三寶日月星,象征三才。九叩,則是象征純陽之數。
三拜九叩能使陰陽平衡,調七情,去六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