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王偉品嘗了十幾種泥土的味道后,他終于發現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了,純粹是以訛傳訛。
否則的話,自己有著系統所傳授的知識和燒陶的經驗,怎么就嘗不出來哪種泥土適合燒陶。
好在嘗不出來也無所謂,靠著手感和眼睛的觀察,王偉還是在一處河段選擇了一些相對適合燒陶的泥土出來。
拿著木鏟,開始掘土。
掘出來的泥土讓這幾個幫忙的女人給帶回去。
這些女人也算是見多識廣了的。
見過往家里帶食物,帶水的,也見過帶果子帶石塊的,甚至是帶男人的她們都見過,但還真的從未見過有人把泥土挖了帶回家。
這樣的家伙,說他不是腦袋壞掉了恐怕就沒人相信。
這樣的泥土王偉讓她們運了四趟,隨后又挑了幾種其余的泥土運回去了。
這些泥土選的地方各不相同,有的是樹根下面的,有的是河中的淤泥,還有的是山下泛白,帶有石灰的石土。
只不過,后面取的那些土,都是為了配泥而準備的。
到了最后,王偉又讓她們從部落里拿了一個銅桶,在春汛過后的河邊刮那些被潮水帶來的稀泥。
這些稀泥是用來配釉的。
陶器若是不配釉直接燒也是可行的。
但是那樣的陶器吸水性太強,充當花盆什么的都行。
用來盛飯喝湯,熬煮食物的就不行了,想要充當容器,那就得上釉。
折騰了一天的時間,需要的材料總算是配齊了。
因為王偉拿了廚房里本來就不多的銅桶,所以直接被做飯的族人找上門來要桶。
因為部落人數的增多,外加上烹調的方式由燒烤朝著燉煮發展,所以對于銅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銅桶的數量就那么幾個,廚娘們每天需要不間斷的煮食才能夠供應得上食物。
哪怕就這樣,很多人吃飯的時間,都會和早晚錯開很長時間。
甚至每天正中午的時候,才會有人剛吃上早飯。
將準備的釉分配到了竹筒中去,總算是打發走了一臉幽怨的廚娘。
拒絕了王二繼續開爐煉銅的建議后,王偉開始制作陶輪。
陶輪的制作并不困難,但受到材料的影響并不是太適合用杉木來做。
兩個圓輪,中間用軸連接起來,下方的軸伸出去半米長,插入被固定在地下的,粗細差不多的空心竹筒之中。
如此一來,雖然有不小的摩擦力,轉動起來稍顯費勁,但卻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