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很快來到了大明崇禎八年,也就是公元1635年。
大明陜西、陜西的大旱還在繼續,流入瀚海國的民眾也越來越多,在將朝鮮的漢民安頓完畢之后,瀚海國麾下便有接近八萬戶農戶了,按照每戶五十畝土地計算,這便是四百萬畝。
為了彌補瀚海國政府提供的窩棚、農具、牛羊、糧食、食鹽、衣物等物,其中新加入的七萬戶這幾年都是三成的稅賦,按照平均一畝兩石計算,這七萬戶便是兩百萬石出頭。
尼堪的常備軍加上水師,如今也是接近六萬人的規模了,這常備軍一年便要消耗四五十萬石,加上工匠,每年五十萬石需要分配出去。
這還不算,作為尼堪的常備軍,如今軍餉是用糧食、布匹、食鹽等物發放的,算起來又是一筆不菲的支出,實際上折算起來每年需要消耗百萬石的糧食。
就是這樣,瀚海國每年還有百萬石的結余。
但這只是暫時的,三年以后,尼堪準備將農戶所有的糧稅都定到兩成,如今山南省、察哈爾的農戶還得靠中央的補貼,原本定下的兩成糧稅確實不太夠用,不過加上收購的,每年保持一百萬石的儲備糧還是不成問題的。
何況隨著大批的農戶抵達黑龍江、豐州一帶,糧食的不斷增長是肉眼可以看得見的。
有了這一百萬石的儲備糧以及幾乎同等數量的草料,尼堪的心稍稍穩當了一些。
工坊方面,如今尼堪在赤塔、呼倫、伯力三地大興作坊建設,由于三地附近都是煤鐵、森林豐富之地,特別是呼倫,一個海拉爾盆地便有幾乎用不盡的煤炭、鐵礦、銅礦、鉛礦資源,如今他在呼倫城安排了三千戶工匠,由老孫頭領著日以繼夜地在進行各式兵器、火器、農具、廚具的制作。
呼倫城還有約莫兩千上次被韃子擄掠過來的沒有配上對的女人,尼堪干脆在城里新辦了一座被服廠,硝皮子、縫制衣服、皮靴、皮帶,日常食宿都由戶部提供,每年年底也會發放一些布匹、食鹽、糧食,這些女人很快也安定了下來。
赤塔、伯力各有兩千戶工匠,還有一些將來會放到九原和上都,特別是九原,后世可是包頭市,煤鐵資源那也是杠杠的,將來準備作為專門的民用產品制作基地(可惜陰山經過歷代牧民的砍伐,也是荒蕪得很,木材在此地也不寬裕,只能用煤煉鐵,打制兵器差一些)。
令尼堪稍顯遺憾的的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利用水利鍛造鐵胚的大計一直沒有實施起來,無論是赤塔、呼倫,還是伯力,雖然都靠著江河,不過卻都是水流平緩的地方,他的資源有限,既想在合適的位置建設城池,又想有豐富的水利資源,這樣的地方在漠北還真是不太好找。
何況你就是建好了,還有半年的封凍期你用不上,幾條水利資源豐富的河流,葉尼塞河上游、鄂畢河上游、勒拿河上游如今都在老毛子的轄區里,尼堪也只能望河興嘆。
不過他也不是沒有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