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熔煉爐子的高度普遍在一丈以上,采取的也是大明最先進的灌鋼法,也就是先將鐵礦石融化后形成的鐵胚進行反復鍛打后變為熟鐵備用,此時熟鐵所含雜質很少,鐵質柔軟,拉成鐵絲尚可,不過用在器具上不行。
再用鐵礦石熔煉爐水,用陶管引導均勻地灑在熟鐵上。
大家知道,生鐵含碳量最高,又硬又脆,熟鐵最低,延展性、韌性最好,但都不是打制器具的好料,不過兩者融合起來便是鋼料,根據當時融合的程度分別稱為中、低、高三種鋼料。
當然了,也有將第一爐的生鐵水直接用木棍攪拌滲碳的,不過這個難以掌握火候,而兩種鐵料的融合無論怎樣都是比生鐵、熟鐵好得多的鐵料。
還有一點,那就是爐子的溫度,此時尼堪用到了至少五人拉動的鼓風機,一般在十人左右,對于利用高溫充分融化礦石以析出雜質居功至偉,此時歐洲或者很少用鼓風機,或者只有區區一兩人。
另外,對于火銃、火炮、冷兵器、船釘的制作,尼堪還是堅持使用木炭冶煉,而對于鐵鍋、農具、廚具等則使用煤炭,饒是如此,由于使用了灌鋼法,用煤炭冶煉出來的農具、廚具質量也遠遠高于其它地方。
此時歐洲的火炮普遍是用銅制作的,而后來英國人大量使用鐵炮也不是因為他們技術有多先進,只不過是大量使用木炭冶煉而已(歐洲木材缺乏,而英國此時還很多)。
而大明制作出來的火炮、火銃為何容易容易炸膛?那肯定是大量使用煤炭進行冶煉的結果,煤炭冶煉,溫度雖高,不過含硫也是高企,制作出來的東西氣孔多、易碎,自然容易炸膛。
在淬火時,尼堪又提出來在不同溫度下用不同溶液淬火的辦法(水、尿液、油),改變了以前那種簡單用水來淬火的辦法,實際上也就是恢復到了南北朝時二次淬火的水平。
其實,用鼓風機技術、木炭冶煉、生熟鐵混合、二次淬火,這些都是中國早已有的技術,并且在當前遠遠領先于歐洲,不過以前多是經驗,一旦因為木材缺乏不得不使用煤炭冶煉時就傻眼了,連有些好的做法也放棄了。
這就是明明宋明時代比唐朝更為先進,制作出來的兵器卻還不如唐朝的原因。
作為后世過來的一個工科生,尼堪自然知曉這里面的彎彎繞繞,大的工藝腦海里也有,至于細節有老孫頭和孫秀節兩人以及大量的漢人工匠在,略一提點便清楚了。
更為關鍵的是,目前由于漠北地廣人稀,有廣袤的森林可以利用,就這一點就是大明無法無法比擬的。
后世俄羅斯有七百萬平方公里的森林,還都是大木,放在這個時代簡直是作弊,不過眼下他們的目光全盯在皮毛上。
當這些方法尼堪用當時通俗的語言說出來并讓人記載下來后,相信今后應該不會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