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以往的慣例,船只在北風盛行的時候南下,由于有鄭大人的令旗在手,途中倒沒有任何阻攔”
“哦?”,聽到這里,尼堪覺得有些奇怪,這途中可還是有盤踞在臺灣島的荷蘭人的,以他們的秉性,對于落單的商船沒有不搶劫的道理。
似乎是知曉尼堪為何疑惑,他解釋道:“船只沿海南下,不斷匯集船只,等抵達漳州時與鄭家的船隊匯合再穿越大洋抵達馬尼拉”
“難怪”,尼堪點點頭,此時的鄭家船隊還是有些實力的,荷蘭人也不敢輕舉妄動。
“抵達馬尼拉后便在華人居住的‘八連’區等候,主要是為了等候西班牙人從大洋的那一頭運過來的銀幣,在等候的期間,也會采購少量的當地特產”
“然后就空船回來?”
“自然不是,若是西班牙人的銀幣到了,我等將轉向西邊,先去文萊,那里有大食商人商人運過來的地毯、玻璃等物,接著便越過大海直接去廣南,主要采購一些上好的檀香木,回程時基本上帶一半的貨物,另一半銀幣分文未動”
“有時候直接用剩余的絲綢、棉布、瓷器交換這些物品”
“回來時你們就將銀幣全部熔化了?”
“自然是的,不過也會保留一些以便遇到稀奇珍貴的玩意兒可以及時買到,按照慣例,我等九月份南下,會一直在馬尼拉等到來年春天南風開始的時候北上,沒想到他們等了整整一年還沒有等到西班牙人的大船!”
尼堪心里一凜,他突然想到一事。
都說明末亡于天災、鼠疫、外患,他卻在后世見過一篇文章,說什么白銀在明朝最后幾年異常吃緊以至于財政困難才是主要原因,文章還進一步分析了具體的原因。
具體的時間他記不清了,大概是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后期,由于從馬尼拉出發的大帆船連續幾年在太平洋上失事,從美洲過來的大船也頻繁出事,造成了有好幾年的大帆船貿易中斷。
大帆船貿易一中斷便很快造成了連鎖反應,傳到大明官府時便造成白銀短缺的跡象(當然了,以大明商人守財奴的本性,家里頭還是很有存底的,不過肯定不會拿出來救濟官府和百姓),白銀一短缺,官員、士兵的薪餉便成了問題。
加上頻繁的大旱,糧食也成了問題,就算有銀子也買不到糧食,造成糧價居高不下,進一步造成了白銀的短缺,大明的將士們思來想去,還不如加入到有錢有糧的“義軍”隊伍里去。
當然了,這只是一家之言,尼堪當時看過之后便忘了,連去年救下從大帆船上落水的林來福時他也沒有仔細盤問相關事宜,渾然忘了還有這一茬。
想在他終于想起來了,林來福所在的那艘大船估計就是在大海里失事的“懷胎圣母”號,他能記住這艘船的名字自然是因為它的名字很特殊,就算林來福沒有在方便的時候跌入大海,最終也逃不過船覆人亡的下場,林來福提前落水倒是倒是運氣來了。
當時他倒沒有想這么深,想在經汪然明一提醒他猛然記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