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吳襄一樣,王威五十歲那年才得了此女,全家寵愛得不得了,為了風風光光嫁女,父子倆可是使出了渾身的解數。
最后,從大同北關出發的送親隊伍長達一里,王樸帶了三百家丁親自押送,隊伍里,陪嫁的物品有十八大車,陪嫁的丫環、小子有三十六人,一時蔚為壯觀。
聽說王家嫁女,大同的文武官員、各大商家肯定也是紛紛送上厚禮,在聽說對方是威名赫赫的大夏國皇帝之弟后更是如此。
王樸此人一向以“小呂布”自詡,當日,他的一身裝扮也很拉風。
頭戴束發紫金冠,體掛江南紅棉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馬槊。
在得知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以全部遼餉供養了三千家丁后,人稱“北境三少”之一的王樸如何能甘心落后,他沒有吳三桂那樣的財力,不過以他王家三代的積蓄,供養一千家丁還是可以的。
一千家丁以外,整個大同總兵轄區還有兩千騎兵,七千步軍,這可都是能拿出來野戰的部隊,若是加上按照戰事規定可以抽調的各衛所,軍力就更加可觀。
決定與尼堪聯姻后,王家漸漸地將兵額的虧空全部補了起來,這賬面上的一萬人,三千騎兵是實打實的,七千步軍也至少有五千人是不缺薪餉的青壯,在這北境一帶,也算是相當了不得的軍力了。
與左良玉、吳三桂相比自然相去甚遠,不過在如今明國空虛的北境,也算是一支強軍了。
北關外,駐牧在烏蘭察布一帶的阿拉克卓特部落的巴圖爾親自前來迎接。
作為以前大元時代時代中央萬戶的核心部落之一的阿拉克卓特部落,在擊破阿魯科爾沁并收降其部落后,加上不斷吸引北邊的喀爾喀諸部零散的牧民南下,如今的阿拉克卓特部落已經膨脹成一個擁有近八千帳的大部落了。
作為草原之主的尼堪自然不會放任這樣的事情發生。
他做出了幾個決定,都對該部影響深遠。
首先,在原本杭高的土默特右翼牧場幾乎空下來后,尼堪引入了大量的甘肅、寧夏、陜北一帶的漢人牧戶,如此一來整個右翼都牢牢地控制在帝國手里。
另外,在右翼穩定后,尼堪將巴圖爾的部落劃到了山南省的管轄范圍,并將省城從九原(包頭)遷到了青城(呼和浩特),如今李木根正是山南省的布政使兼鎮守使。
最后,是在后世烏蘭察布市地方修建城池,將阿拉克卓特部家中不止有一個兒子的牧戶遷三千戶加入博格拉部,并在烏蘭察布附近駐牧。
而巴圖爾的大帳則設在靠近明國的岱海附近。
與王樸聯姻后,更是加強了對巴圖爾的監管。
巴圖爾自然明白尼堪的用意,不過一來他能從虎墩兔那里逃脫(林丹汗的妹夫殺死了巴圖爾的父親,將阿拉克卓特部直接并入察哈爾部,巴圖爾被林丹汗裹挾著西去,這內心的悲涼可想而知),完全得益于瀚海軍。
而他能報阿拉克卓特部的生死大敵阿魯科爾沁的大仇(阿拉克卓特部西遷時,其后部家眷受到了阿魯科爾沁部落的襲擊,損失慘重),并將整個阿魯科爾沁部落的一半納入到他的麾下,也得益于瀚海軍。
有這兩件事的作用,巴圖爾在被尼堪拿走三千戶后并沒有多說什么,何況,他并不是黃金家族出身,還是“黃頭韃靼”的后代,在這大草原上根本沒什么威望,于是就老老實實接受理藩院的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