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層火炮甲板還是十二斤加農炮,炮管長還是九尺,重三千斤,炮口約莫三寸半,可發射十二斤的實彈,還是十八門,并沒有縮減。
首尾則是十二斤的火炮各兩門。
首層甲板面還有小炮、短管炮多門,以防萬一有接舷戰的時候使用。
不計這些小炮,加農炮總計三十二門,依舊是大夏國海軍的主力艦種。
還是四艘的規制。
跟在游隼號后面的那艘最大的船只自然就是金雕號了,橢圓形的船腹,主桅桿、前桅桿都是四面橫帆,后部桅桿則是三面橫帆的設計。
長十四丈,寬四丈,高四丈,長寬比3.5:1,與以前相比,底層的二十四斤重的加農炮同樣減少了八門,從底層到上層,分別主要布置了二十四斤、十八斤、十二斤的加農炮分別是十門、十八門、十八門,加上首尾的各四門(首尾只安置了兩層在中上層,十八斤、十二斤的各兩門,這便是八門),一共五十四門火炮。
最后的兩艘大型運輸船,還是飛剪式樣,比金雕號還要長一些,不過卻只有三丈多寬,桅桿高度還超過金雕號,掛著五面橫帆,與雨燕號相同的長寬比讓它即使滿載了貨物跑得也很快,進入編隊時不至于由于笨重、緩慢成為敵船的靶子。
加上蒸汽機螺旋槳后,敵船想要追上更是難上加難。
“信天翁號”運輸船。
令人嘆息的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裝上蒸汽機后,信天翁號的運輸量比以前少了幾乎兩成。
同時,為了保證一個新式軍艦的編隊蒸汽機煤炭的需要,其幾乎要占據一整層的甲板用以裝載煤炭,自然又減少了其它物資的裝載量。
當然了,這支艦隊九艘船只并非是用以前艦隊改裝的,而是全新建造的。
從東曉三年開始,一直到現在,一共三年的時間,佛林港除了建造信天翁號貨船之外,便只建造了九艘艦船。
主要的變化是甲板的用材以及桅桿的位置(以便安裝煙囪)。
以前的艦船,船幫自然用上了錫霍特山堅硬、不易燃燒的木材,不過甲板卻是用普通的松木、杉木,用上蒸汽機后,最主要的風險便是火災了,于是這一次建造連甲板也用上了柞木、水曲柳,這些樹木不僅密度大,堅韌,還耐火燒,耐腐蝕,可是錫霍特山少有的優勢樹木之一。
除此之外,所有的火炮也是大夏國工部直屬作坊新出的火炮,至此時,火炮的用藥量、與藥量配合最好的彈丸重量、標尺、刻度、炮鏡都有了新的進步。
還是滑膛的結構,線膛炮也試過,不過在這個時代,還處于工業革命的初級階段,以那可憐的生產效率,極易受損的膛線對于后勤是一個災難,更為便宜的滑膛炮實際上就足夠了。
不多時,全部九艘船只都停靠了港口靠近衛河的那一側。
孫佳績從金雕號上走了出來,這支新的艦隊,如今被命名為第五艦隊,今后便常駐在膠州灣,今日是從佛林港專門駛到大沽港接受檢閱的,實際上,在日本海上已經是北風做主了,大部分時間用的都是風帆,在抵近渤海后才換為蒸汽動力,為的就是在尼堪面前展示她們的性能。
當孫佳績沿著臺階向上走時,尼堪迎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