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到京都后,可就苦了那些外樣大名,他們只得拋妻棄子,跟著來到二條城居住。
九月的時節,京都城內外各類楓樹一片火紅,作為五島藩的外樣大名,在一座三進,在所有外樣大名中最大的房舍中最大的建筑中間那座高樓,也就是時下日本最時興的“天守閣”(核心建筑中最高最大的建筑,用于最后的防御)的第三層,四十歲的五島靜云眺望著都城內外,被四周的美景所吸引,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實際上,五島靜云若是不理會幕府將軍的規定,用船只自由往來江戶城-京都城-五島城,幕府也不會說什么,不過五島靜云依舊一絲不茍按照幕府的規定執行了。
眼下他在京都的半年居住已經結束了,按照規定他必須離開,還必須沿著陸路走到下關。
前不久,幕府設在京都的京都所司代,也就是在將軍與天皇之間溝通往來的高官板倉重宗親自上門來會見五島靜云,讓他隨意坐船往來,無須再沿著陸路行走了。
五島靜云自然知曉他的意思。
因為,包括他在內,出行時都是清一色的高頭大馬,還是一人雙騎,高頭大馬都來自大夏國在北海道牧場培育的完全適應日本氣候的雜交馬,清一色暗紅的馬身,長長的鬃毛,當五島靜云一行奔馳在從江戶到下關的所謂“官道”上時,便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惹得上下艷羨不已。
當然了,也有那些幕府將軍的死忠武士,見到這一幕后沒有咬牙切齒的,若不是五島靜云的人數實在太多,又都是精于騎射、攜帶火器之人,沒準他們會在半路上痛下殺手。
除了五島靜云這些人,幕府的死忠武士最痛恨的便是那些以前是浪人,眼下卻匯聚在天皇身邊的兵學老師,在京都城北面的比叡山設置了“有雪道場”的由井正雪了。
由井正雪,年近五十,精通劍道、槍術、武學、儒學,對神道學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原本的歷史上,他由于“暗中造反”被捕,連帶著道場被封,門人子弟大多被殺,
這一世,由于“尊王攘夷”思潮涌動,導致幕府不敢大大方方對像由井正雪這樣的人痛下殺手,何況當今的將軍才十二歲。
當然了,歷史出現了偏差,并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這么簡單,內中自有關竅,其中大夏國在其中推波助瀾恐怕也是有的。
在五島靜云所在房舍的另一頭,有一片更加龐大的建筑群,那是幕府將軍的所在,同樣在“天守閣”,不過卻高達七層的頂樓上,也有兩人在眺望著。
其中的那位年輕者似乎并不像五島靜云那樣在觀賞風景,而是雙眼冒火。
在前面的大街上,走來一群人。
一大群在當今的日本被稱為“傾奇者”之人,奇裝異服,都是大男人,面上卻涂著厚厚的白粉,就像歌舞伎館里的歌舞伎一樣,身為武士,卻沒有半點武士的樣子,沒有留月代頭,而是披頭散發,或者草草扎一個馬尾。
武士刀不是插在腰間,而是或扛著,或舉著,渾沒有半點武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