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魯噶爾特山,喀什噶爾西北山脈,天山南脈一部分,與眼下乞爾吉斯人大量分布的納倫盆地只有五百里之遙,中有恰克馬克河河谷相連,與周圍動輒幾千米的高峰相比,圖魯噶爾特山普遍只有兩三千米,河谷地帶更是只有一千多米,這里是漢唐兩代中原王朝大軍經營西域的要道之一。
在喀什葛爾附近,還有一條要道,那就是通往帕米爾高原的瓦罕走廊,從那里可以抵達阿富汗、印度河。
另外要從天山南北經略西域,就只能從天山以北的綠洲地帶了,比如精河、雙河。
乞爾吉斯人從西伯利亞的林中南下后,大致分布在以伊塞克湖為中心的高山、高原地帶,由于他們剛從林中南下不久,還保留著林中部落的剽悍以及吃苦耐勞,故此戰力相當強悍,受到周圍的哈薩克汗國、布哈拉汗國、葉爾羌汗國的青睞,有些類似于唐代被中原王朝驅趕到這里的突厥人,紛紛被周圍勢力當做雇傭軍來對待。
大夏國橫空出世后,到了眼下這個光景,哈薩克人的國土面積被大大壓縮,葉爾羌汗國已經滅國,殘余勢力退到了費爾干納盆地,布哈拉汗國本就是哈薩克汗國的附庸,此時已經完全被哈薩克汗國直接管轄了。
費爾干納盆地東北端是費爾干納山,伊塞克湖南邊是泰爾斯凱山,加上圖魯噶爾特山,三山之間的土地實際上是一處高原地帶,不過周邊的山勢相比略低一些而已。
納倫盆地,是它的名字,圖倫河從其中穿過,流經費爾干納盆地,最后匯入錫爾河。
伊塞克湖附近、納倫盆地,就是眼下的乞爾吉斯人主要分布的地方。
上一次大夏國與準噶爾大戰后,雙方約定以楚河為界,楚河以東屬于準噶爾,以西屬于大夏國,而伊塞克湖就是楚河以東的大湖,故此,當叱咤天山南麓,把持葉爾羌汗國幾十年軍事權利的乞爾吉斯貴族阿拉迪家族敗退后,立即沿著焉耆-龜茲-阿克蘇進入到納倫盆地,進而重新占據了伊塞克湖附近的地方。
這些地方,到處都是“阿拉套”山,一段時間,阿拉迪便自稱“阿拉套汗”。
于是,進入乞爾吉斯地區就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從阿克蘇出發,一條是從喀什噶爾出發,阿拉迪進入納倫盆地后自然知道這兩條通道的厲害,在通道靠近盆地這一側都布置了關隘和精兵。
眼下,在阿克蘇所在的托什干河河谷上,正行進著一支騎兵隊伍,騎兵隊伍人數不多,最多只有一個旅的規模,不過看起來頗為嚴整。
隊伍在行進時在前面派出的偵騎最遠已經達到了五十里,這讓埋伏在河谷兩側大山上的乞爾吉斯人有些苦惱。
由于長期被周圍的大勢力雇傭作戰,乞爾吉斯人的丁口并不多,阿拉迪帶著五千精騎回到納倫盆地后,這五千人已經是他們最為可靠的力量了,剩下的牧戶要從遍地都是大山的地方匯聚在一起并不容易,故此前面雖然只過來了一個旅的騎兵,但他們還是如臨大敵。
這支騎兵很快就抵達了托什干河的上游附近,那里兩側高山對峙,河道只有區區百米寬,阿拉迪逃跑時正值冬季,他的騎兵可以沿著河面上厚厚的冰層直接逃亡伊塞克湖附近,但眼下正是夏季,河水雖然不深,但也不是騎兵能輕易通過的,而在這處河道上乞爾吉斯人修建了一處堅固的堡壘。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說的就是這樣的關隘。
這支騎兵抵達關隘附近后也停了下來,做出一副要駐扎下來攻打關隘的舉動。
這支騎兵隊伍正是大夏國大將楊廷玉所轄的阿克蘇軍團的一支,實際上,他們就算奪占了關隘,想要通過河道一側崎嶇、狹窄的山道進入納倫盆地也是艱難無比,但他們依舊過來了。
這支騎兵到來的消息讓眼下已經成為楚河以東準噶爾汗國西方軍團總督車臣部屬的阿拉迪大吃一驚——若是讓大夏人突破了關隘,他的老巢就完全暴露在敵人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