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紐斯。
維爾尼亞河與涅里斯河交匯處的維爾紐斯是歐洲有數的大城,城堡建設在一座小山頂部,到了眼下這個時代,整個山頂已經被踏平了,一座大致呈八角形,方圓超過十五里,總面積接近四平方公里、近兩千座以紅褐色為主基調建筑物的城堡矗立在那里。
這座城堡的城墻高達高達十五米,平均厚度超過兩米,城墻上用于藏兵的圓堡多處,可同時容納幾萬人上城墻守衛,這在此時人煙稀少的歐洲還是很少見的。
但在眼下的立陶宛,經過俄羅斯、瑞典、波蘭、普魯士四者之間錯綜復雜、斷斷續續接近五十年的戰爭后,原本強大的立陶宛大公國已經衰落了。
以前的立陶宛跟波蘭一樣,都是擅長種地和養馬的民族,長達五十年斷斷續續的戰爭后,其人口已經萎縮到幾十萬了,連傳統意義上的小國葡萄牙都不如,在戰爭期間,包括立陶宛在內的波羅的海諸國貴族紛紛跟隨西班牙、葡萄牙的步伐出海殖民。
波羅的海諸國出海殖民的方式分特別,這個時代,在東歐諸國,以城堡為基地的封建莊園遍布,往往一個小城堡就代表著一個世襲貴族以及依附于他的農戶、工匠、牧戶,你沒看錯,在波蘭、立陶宛以及他們占據的烏克蘭一帶有大量專門從事放牧的人口,就算在城堡附近,也會專門留出一些土地給養馬的牧戶。
除了養馬,這些人也會同時喂養牛羊豬等,他們離不了城堡貴族的保護,實際上就跟城堡周圍廣袤農田里的農奴一樣,成了事實上的牧奴。
除此之外,還有專門從事工匠職業的人,比如鐵匠、木匠、石匠、磚瓦匠等,一個封建城堡,里面的行業應有盡有,關起門來也能自我發展。
以前我們提到過,在大航海時代,除了那幾個赫赫有名的國度,像波羅的海諸國也有人去非洲、美洲殖民。
這里面就包括前拉脫維亞殖民者、前塔爾西城堡領主/子爵奧古尼斯,奧古尼斯帶著他的城堡下轄所有人,大約三千多人來到了遙遠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并一度在那里站穩了腳跟,當然了,隨著大夏國的進入,以前他在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之間左右逢源的時代便結束了。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成了大夏國委內瑞拉省的一個府,而大夏國并沒有完全拋棄奧古尼斯,而是讓他成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府的一名高級官員,多年后,他完全掌握了漢語,又成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府的知府。
眼下,奧古尼斯又調到了維爾紐斯擔任首席高官。
眼下波羅的海東岸諸國的形勢是,在前不久一場大戰里,俄羅斯、普魯士聯軍擊敗了瑞典人,從瑞典人手里得到了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最后兩家二一添作五,俄羅斯占據了愛沙尼亞,普魯士占據了拉脫維亞,而在之前的一場瓜分波蘭-立陶宛的戰爭中,普魯士得到了立陶宛。
在一場交易中,大夏國先后得到了柯尼斯堡和立陶宛,立陶宛,它進入大夏國政務院的序列也才半年而已。
就是這半年,讓原本被幾乎無休止戰爭摧殘了的立陶宛漸漸煥發了生機。
首先,隨著原本占據幾乎半個立陶宛的拉齊維烏家族退出,大夏國接管了該家族所有的城堡和土地,當然了,肯定也包括土地上的農戶。
在以前波蘭-立陶宛王國的鄙視鏈中,波蘭人、立陶宛人信仰天主教者處于最上層,信仰東正教、新教的處于第二層,明斯克人(白俄羅斯人)處于第三層,烏克蘭人處于第四層。
這只是大概的劃分,也有大量信仰天主教的農戶、牧戶、匠戶是以半個奴隸身份依附于各個貴族的。
自從維爾紐斯大城完工之后,城堡的主人還是比較開放的,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可以在這里建設教堂、布道以及進行彌撒、洗禮、婚禮等宗教活動,五十年戰爭過后,依舊維持了這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