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又是一年過去了。
在1661年,大夏國改元東盛,該年才是東盛元年。
南京城,前東林黨巨擘錢謙益八十大壽(今年七十九歲,中國人一般提前過),錢府張燈結彩,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南京,作為南直隸的大城落到大夏國手里也五年了。
錢府的外宅就建在莫愁湖邊上,正是秋末的時候,江南的文人們以“傷秋”為主題的詩文活動至此達到了了**,**的地點就在錢府。
五年了,大夏國就像在江北各省一樣,在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以土地革命為重心的運動,江南作為明國的賦稅重地,前中期是產糧大戶,中后期又是白銀大戶,在以太湖為中心的腹心地帶,在大夏國入主之前,全部種上了茶樹、桑樹,茶業、桑蠶業,加上以蘇州為中心的棉紡織業,以杭州為中心的文房四寶,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陶瓷業,以江陰為中心的造船業,江南,當時的手工業為中國之冠。
江南,又是東林黨、復社的重地,當大夏國的軍隊浩浩蕩蕩越過長江時,絕大部分東林黨、復社士子都跟隨著南明皇帝朱慈烺南下了,歷經磨難后,最后退到了安南。
少了這些人,大夏國的土地革命進行得還是異常順利的。
但也不是全無波瀾,江南是大地主、大鄉紳云集之地,有這些人的存在,就有大量的奴仆,一般來說,他們的比例至少是一比一百。
當大夏國開始在江南施行土地革命時,依附于大地主、大鄉紳的奴仆至少有百萬之眾(后世江蘇、浙江、安徽江西一部分,統稱江南),可想而知這里經濟的發達,能夠養活的人口之多讓從北方過來的大夏人瞠目結舌。
由于大夏國廢除了奴隸制,這些大地主、大鄉紳與奴仆們簽訂的賣身契就全部作廢了,但這些奴仆卻舍不得走,對于他們來說,回到鄉下種地真還不如賴在大戶人家過活,但當這些大地主、大鄉紳的土地被剝奪后,一開始,他們光靠積存的家底是養不活這些奴仆的,于是,在大夏國初定江南時,在某些別有用心的大鄉紳的攛掇下,還爆發了江南奴仆起義。
當然了,這些所謂的起義在的大夏人看來都是微不足道的,正規軍尚未出動,灰衣衛就將其撲滅了,然后自然順藤摸瓜,按圖索驥,又在江南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
但終究還是有愿意擁有自己的田地,踏踏實實過日子的人,幾年下來后,他們美好的日子是肉眼可以見到的,這也促使一些按照新的雇傭方式與雇主簽訂了雇傭協議后的奴仆又有相當一部分返回了鄉下。
當然了,也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大儒、巨擘,就像錢謙益這樣的,他的學生遍布天下,其中既有跟著朱慈烺南下安南的,也有跟著鄭家南下蘇門答臘島的,自然也有加入到大夏國的,于是像他這樣的人物在任何時候都過得不錯。
這里要說明的是,當瀚海軍如風卷殘云一般攻入長江以南時,原本的福建總兵鄭芝龍似乎是看到了尚可喜的前景,在瀚海軍進入福建之前便在英國人、荷蘭人、亞齊王國多方角力的蘇門答臘島進行了布局,當瀚海軍正式南下時,他便帶著鄭家幾十年的積蓄、人馬、船只正式南下了,并順利攻占了巨港、占碑、明古魯、南榜四個蘇門答臘島南部區域,這些地方以前本就有鄭和船隊遺留的后代,當時除了明古魯有英國人的據點外,其它地區并沒有大的勢力,鄭芝龍進入后一時也沒什么對手。
而鄭芝龍的長子鄭森也是錢謙益的弟子。
于是,當下南洋的勢力分布是:
臺灣島:滿清
呂宋島:北部,滿清;中部,西班牙;南部,摩爾王國余部
印度尼西亞群島:荷蘭
婆羅洲島:尚可喜
蘇門答臘島:北部,亞齊王國;南部,鄭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