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在藍星的人口達到150億極限之前,就實現太空移民10億以上,日后每年額外增加的人口,就是往太空中移民的人口,從而減輕藍星的壓力。
但……
每個人口100萬左右的移民成本,成了擋在面前的一道大難題。
因為成本過高,對移民太空的門檻要求也較高(得有本科以上學歷,沒有宗教信仰,以及家庭條件較好,至少會兩種通用語言)……實際成功移民到太空中的,截止到2050年,只有50萬不到。
如何才能加快這個進程?
這事得靠藍星第一帝國。
因為藍夢欣也拿出了超過2萬億,在喜馬多雅山脈的南麓,同時修建兩條電磁發射軌道,且長度達30公里,高度達10公里,航天飛機彈射出的速度達到15馬赫,最大運載量為20噸。
且彈射的頻率能達到每天100架次,乘以2,也就是200架次,效率是夏國那條電磁彈射軌道的10倍。
假設每個架次運載100天,那么每天至少能送兩萬人上天。
此外新型航天飛機的使用成本,也降低到了非常驚人的1000元/公斤。
太空移民的門檻,也降低到了每人20萬左右。
這宣告星際大航海的時代,真的要到來了。
徐明便對面前的陳翡曼說道:
“藍星的格局,終究是比較小的,再怎么努力,也有一層天花板擋在那里,只有無垠的宇宙,才有無窮的發展機會。”
“單就月球上礦產資源的總價值,就超過了800萬億元,但這款領地已經基本被夏國、燈塔國給平分了,其他勢力需要獲得許可,繳納稅收,賺的只是個辛苦費用。”
“火星的重力系數比較大,礦產資源的總價值,超過1000萬億元,但運輸成本很高,又因為淡水含量稀少,只能容納100萬左右移民,作為低價值定居星球使用。”
“當然,如果有人愿意花超過50萬億,在火星表面,也建造一條電磁彈射軌道,發送開采出的各類資源,哪怕火星開發也將有利可圖,只是要拿走1000萬億的礦產資源,至少得投入100萬億至200萬億的投資成本,不是足夠龐大的實力,根本啃不下這塊雞肋般的蛋糕。”
“最后可以盯上的,就是小行星帶那超過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了。”
“這些小行星的直徑,一般在100米到950公里之間,有大量的數量超過10萬顆的直徑10公里至50公里之間的小行星,都具有很高的開采價值。”
“比如最大的谷神星,直徑約950公里,呈現為橢球形,而且內部蘊含大量的水分,光照較為充分,可直接改造為宜居星球,如果不進行改造,而且把它里面的礦產資源全部開采出來,總的價值,不會低于300萬億元,且開采成本較低,利潤率至少會在60%以上。”
“另外那些直徑10公里至50公里不等的小行星,價值在1000億至10萬億之間,而且完全有可能碰到鉆石行星,儲量超過千噸的黃金行星,或儲量百萬噸的鈾行星、稀土行星等等。”
“不過我認為價值最高的,應該是塊頭最大的谷神星,它不僅大,而且距離較近,內部有水,光照強度尚可,且再過五年它就會距離藍星很近,航天設施一年左右就能抵達。”
“所以藍夢欣就搞了一個《采礦城市計劃》,打算先用三年左右的時間,發射100萬噸的物資進入太空之中,建造一座中型的太空城市。”
“這座太空城市的主要使命,就是為了開發谷神星的礦產資源,故而將攜帶10萬的人口,大量的采礦設備,用時兩年時間,抵達谷神星的附近,成為環繞谷神星的一座衛星城市。”
“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這座太空城市,會想辦法把谷神星開采個一干二凈,會每年有十艘專門的貨運飛船,運送10億噸的礦產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