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黃河流域以黍和麥為主的旱作農業,而另一個則是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因此出現了中國獨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而這兩大格局中,又根據地域不同有著更加細致的劃分。
今天,王小樂他們拍攝的就是年糕。
做年糕是寧波人慶賀新年的一種傳統。
寧波水磨年糕用當年新產的晚粳米制作,經過浸泡、磨粉、蒸粉,搡搗的過程,分子進行重新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搗后的米粉團,在鋪板上使勁揉壓,再揉搓成長條,一條最普通的腳板年糕就成型了。
那種柔韌筋道的口感,承載著家庭的味道,則會留在每個人一生的記憶里。
春節,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屬于家庭的節日。
通過8k級攝像機的捕捉,看似平常的年糕,在鏡頭中也顯得晶瑩剔透,美輪美奐。
而整個舌尖上的華夏攝制組,也在王小樂選擇的這些,帶著濃濃的華夏氣息,充滿家的味道的美食中,感受到了一種屬于華夏人的驕傲。
這是我們的東西,我們,這個數千年東方古國,才有的文化!
作為資深的紀錄片攝像師,章榆林在央視已經工作了十多年。
從一個才出學院的萌新,到現在的中年油膩大叔,章榆林可是見識過很多很多。
影視藝術是西方人發明的,而華夏以前的經濟不夠發達,對于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華夏國是遠遠比不上什么BBC,discovery這種專業頻道的。
當臺里領導安排章榆林參加舌尖上的華夏攝制的時候,章榆林其實心中是有些看不起王小樂的。
金鷹獎最佳導演,在普通人眼中看似了不起,但是在章榆林這種老攝影眼中并不怎么的。
有點成績就好高騖遠,你以為紀錄片那么好拍?
可是,當章榆林進入到舌尖上的華夏的攝制組,才發現,事實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王小樂的劇本,竟然是美食聯系人文,介紹這些美食的同時,也介紹和美食相關的人,通過它們實際上是講述華夏的家文化。
這種講述方式,和那些國外,被章榆林他們奉為經典的紀錄片竟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且,這種娓娓而談的方式,非常符合這片子的主題,也非常符合華夏那濃濃的家文化。
每一份美食,都一份濃濃的鄉愁。
“臥槽,尼瑪我怎么就沒想到可以這樣拍?”
不止章榆林一個人這么想過。
而在攝制過程,王小樂對于鏡頭感的嚴格追求,對于各種場景的畫像描繪,都讓人完全不敢想象,王小樂只是個第一次拍紀錄片的新手。
從最開始的懷疑,到看到剪輯片子的震驚,再到現在的習以為常,章榆林這兩個月可是經歷了不少。
“還好,王導他對于這些超高清攝像設備,還是不熟。”
看著在新攝像機那邊一會看鏡頭,一會對照著說明書,有些焦頭爛額,卻又硬扛著以為自己能夠搞定的王小樂,章榆林的嘴角微微上翹。
也就是這個時候,他才能夠找到一些身為老牌紀錄片攝像師的自尊了。
“章老師,章老師。這個怎么調?”
當王小樂無奈放棄,沖著一邊的章榆林訕笑著求指導的時候,在場的工作人員爆發出了一陣一陣的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