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第一次考經館的提議是“君子之道”,他以君子“三德、三畏、五恥、九思”作為題眼,陳述君子立足于世的標準,卻是獨獨忘了本!
君子立足于世的本!
知曉了自己的短處,齊長生洋洋灑灑重新寫了一遍文章,反復校對。
夫子站在他身邊,拿起他寫的幾張文章觀看,時不時就點頭撫須。
“不錯不錯,既知曉君子應德才兼備,有所為有所不為,飛黃騰達不忘兼濟天下,貧困潦倒也應獨善其身,又知君子應頂天立地,永不停息,又如大地一般厚實和順,容載萬物,大氣,這文章屬實大氣。”
齊長生心下不禁松了口氣,但也不驕傲,向著夫子問了一疑惑。
“學生在寫這篇文章時心里有一疑惑,世人常說翩翩君子是溫潤如玉的,可還有那種為大事的,也應理應是稱的上君子的。”
周夫子點頭稱是,“這世間不一定學問好就稱的上君子,世間蕓蕓眾生,多的是普度眾生隱隱于市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君子。”
齊長生若有所思,心中似是突然有了主意,眼中也閃著莫樣的光。
周夫子看完了他的文章,覺得齊長生應是到了經館的時候,便考慮著明日便將他調去經館里讀書。
這邊師徒兩人各有心事出了蒙館,便聽的經館處似是有著讀書聲,齊長生抱著收好的竹書,與著好奇的周夫子又一同轉向了經館。
經館不同蒙館,經館的學子可以隨意翻閱是查找資料,也不必日日還書,是以大多人都選擇回家溫書。
周夫子走了進去,只看那館深處站立一男子,長身而立,背對著他們,他們的腳步聲或許打擾到他,此時也轉身面對他們。
“原來是守博,怎滴還不回家在這溫書,今日教的你不是早已背的滾瓜爛熟?”
書塾里也是周夫子的住處,一般放學時很少會有人留在這里溫書,以免打擾夫子休息,加上王守博早年喪父,以往他都要早早回去幫著阿娘干活。
王守博拱手行禮,負手而立笑道:“學子總覺得今日學的還要多加熟記才可,不知可曾打擾了夫子休息?”
周夫子瑤瑤頭,知他努力也不便打擊他的積極性。
王守博確實將自己的困惑說出,想要夫子指點一二。
周夫子一向提倡塾中學子的悟性,什么問題若是自己沒有深誤便來問答案,這一向是他的禁忌。
但今日看他勤學好問也是有了一點惻隱之心,加上王守博的孝道,顧及家中母親放棄了去廬江的機會,便不由的指導了幾句今日所學的妙處。
王守博醍醐灌頂,心下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今日的疑惑當下就解了,慶幸自己多留這一會。
旁邊的齊長生還抱著沉重的竹書,周夫子也不便多說,領著齊長生去了書閣還書。
這書閣存了上千套竹書,彌足珍貴,鑰匙也獨獨夫子兩人一人一份,平常也是還書拿書時才會開。
并不是小氣,實在是這些書實屬珍貴,在這小鎮上能找到這么些書也是虧得幾位員外財物的鼎力支持,才尋來的書籍。
齊長生將竹書一本一本碼好,認真不燥的態度很是令著夫子歡喜,也慶幸齊長生開竅的快,不枉他待在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