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如此!軍人追逐軍功是逐利,文臣為晉升而努力,也是逐利,故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凌敬點頭道:“兄臺好見識!其實商業是商人購買百姓手中剩余貨物,再去出售,商人賺了錢,就會大規模從百姓手中購買,百姓賺了錢,工匠積極制作家具、農民積極生產……各行各業的產量就會提高……國家獲得的稅收更充沛,國力更強盛。”
“愚以為一個國家強盛的標準,不應以朝廷府庫擁有的財富為標準,而應該看百姓,百姓安居樂業,家有余錢,那這一個國家不用看,一定開明強盛,而百姓如果生活困頓,朝廷再有錢也不能證明什么……”
“凌兄好見識!”楊侗由衷贊嘆,凌敬說的無疑是高明之處,這點楊侗無法否認。
論起虛假繁榮、畸形繁榮,非“開皇之治”莫屬!
楊堅有錢源于是他清查戶口,從黑戶變成平民的幾千萬百姓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財政收入。
當時關中人丁稀少,中原水災頻頻,但大隋府庫總是滿的,楊堅仿佛有用不完的錢,逢年過節都給文武百官與士兵發賞錢,一次性發完三百萬匹布帛,就這樣他的錢依舊沒花完……
后來府庫滿了,都沒有地方放了,楊堅得瑟了的問眾臣:“我每年都發了那么多賞錢,怎么還沒用完?”
他的錢在小賞方面當然用不完,因為大隋的農業潛力幾乎被榨干凈了!
到了楊廣上臺,官員丈量土地時,為了迎合他好大喜功的性情,故意夸大耕地面積,并放出畝產萬斤糧、胡瓜大如房之類的風聲!
于是,楊廣大手一揮,既然產量這么高、一莊子人都吃不完一個大瓜、豬狗都能跨大洋,那就加收稅賦!
這一加,百姓就窮得飯都吃不上了。
而為庫房不足而發愁的楊廣怎么辦的?
任性的大興土木之后還不過癮,再來個京杭運河一年通!
這樣一來,本就在生存線上左右搖擺的百姓徹底沒活路了,除了造反還能怎么樣?
大隋這樣一個大家伙,在過渡壓榨中變成這樣子。
這教訓不僅告訴楊侗要藏富于民,民富則國強!還讓他知道經濟要多方面發展!
因為一個國家是一個人體的話,農業是骨架、工業是肌肉、教育是靈魂,而商業無疑串連各行各業的經脈。
凌敬一個土生土長的大隋土著,能力排眾議的提出‘農為主、商為輔、工為骨’之國策,的確是不同凡響!
他決定,再設一個商部!
商部頭頭,非凌敬莫屬!
稍作閑聊,楊侗便告辭而去。
這一天還早,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于是楊侗很自然的牽過小舞的手,有些懶散地朝‘精武館’報名點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