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
“一脈相承?”
空曠的大殿一下子陷入了一片死寂。
包括楊侗在內,幾乎所有人都傻了,就這滿臉是毛的玩意,也配?
吉士長丹沒發現其中貓膩,繼續哀求,“好教大隋天子陛下得知,我們其實是秦朝徐福的后裔,先祖東渡的時候,不單帶去了稻種,教我們水稻耕作、醫藥知識、金屬冶煉、紡織技術,使我們擺脫了原有的采集、漁獵時代,學會冶煉鐵器,擺脫了笨拙無效的石器,促進了農業發展;漢字的傳入,讓我們有了文化之基;百家思想的傳入,對我們也起到了教化作用。此外,他還帶去了三千童男童女,并與當地百姓繁衍生息至今。只是我等后人無能,致使倭奴奪了先祖之地,懇請大隋天子陛為我們作主。”
眾人只聽得面面相覷,徐福東渡之事,大家不僅知道,甚至還能從古籍中找到他東渡的路線。
由于秦朝木船小,動力是風帆和人力,連指南針也沒有,因此,這一時期只具備沿岸航海的水平。根據史書記載,徐福第一次東渡的航線是從瑯琊出發,過膠州灣,然后一個島一個島的到了遼東半島的老鐵山,然后再過鴨綠水到了潮鮮半島西海岸,繞至半島東海岸,再經對馬島、沖島、北九州,過關門海峽、瀨戶內海到和歌山新宮町熊野灘。這一次徐福沒有得到仙藥。恰在徐福歸來之前,爆發了“焚書坑儒”事件,徐福也處于受到譴責之列,但因為他在“焚書坑儒”發生之時還沒歸來,幸免于難。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徐福返回瑯琊,并以“蓬萊藥可得,然常為鮫魚所苦”為由開脫罪責。熱衷于求仙的秦始皇親自以連弩射殺一條巨魚為徐福開路,徐福開始了第二次東渡,其路線與第一次相同。這一次到了目的地,就再也沒回來。
而蝦夷人是島中的原住民,徐福的三千童男童女和原住民發生點男女關系也正常,千多年后的今天,這個吉士長丹說他們有中原血統似乎也說得過去。
只是看他年紀不大,卻一臉毛,還又矮又小,著實讓人不想認這門親戚。
不過這問題也難不住楊侗,他問道:“你有什么證據證明你是徐福的子孫?你有什么證據證明徐福是你祖先?”
“我有書籍證明。”
“書籍,什么書籍?”
“徐福先祖帶去蝦夷的古籍,我全都帶來了。”見楊侗態度明顯變化,吉士長丹立即說道,“如今在貴國驛館之中。”
“去將古籍通通取來。”楊侗連忙吩咐。
“喏。”殿外侍衛快步離開。
皇甫無逸、李景、楊恭仁、韋云起、楊善會、楊師道、房玄齡、杜如晦、孔穎達、魏征、虞世南等人不由得呼吸一滯,這些文武雙全的‘文人’,個個愛書如命,“古籍”對他們這些人來說,影響力實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