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瑀的話引起了殿內一片竊竊私語,連李世民的眉頭也微微一皺,不說還沒有多少感覺,但經過蕭瑀這樣一分析下來,也感覺到留下三萬多名士兵在成都平原著實欠考慮。
一旁竇軌開口道:“蕭相的分析雖有道理,但四方隋軍各有五萬精銳,其他奴兵之類的更是極多,如果各個地方沒有恰當的兵力部署,一旦隋軍從夷陵,或從汶山、臨洮、漢川進入成都平原,那我們就全完了。”
竇軌這番話,都給大家捉肘見襟的感覺,唐朝明明還有三十萬大軍左右,到頭來要守一個益州,居然都不夠用,這時,陳叔達沉聲說:“如果是這樣的話,只能有兩個辦法,一是征兵,但我們幾乎已到掃地為兵的程度,如果再強行募兵,恐怕就會造反了;二是重新部署軍隊,從一些比較穩妥的地方抽回兵力,比如說宕昌諸郡,就有十五萬士兵,依老臣之見,完全可以調五六萬回防。”
豆盧寬也接口道:“殿下,臣也贊成陳相國的意見。”
李世民見大家都沒反對意見,便點了點頭道:“既然大家都不反對,那就把四萬吐蕃軍調回來,畢竟他們在山勢險峻的宕昌等郡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反倒是成都平原才是騎兵縱橫的戰場,另外,再抽回兩萬唐軍。”
眾臣自異義,均表贊同。
下面又有新的問題出來了,李世民之前將十萬新兵分派四方,其中便有三萬派去支援巴東郡,只不過巴東地勢狹小,且戰事尚未發生,所以這三萬士兵駐扎在巴東以西的巴郡訓練,同時也是防止瀘川一帶的僚人,現在巴東都督府飽受李靖的攻擊,已經出現了疲態,甚至出有箭矢不足的危險,也到這三萬士兵東進的時候了,但現在的問題是該由誰率軍援助巴東。
李世民稍微一想,便有了決定:“我的想法是一事不煩二主,既然巴郡的三萬士兵由右衛大將軍侯君集統領和訓練,干脆就以他為援軍主將好了,畢竟兵將剛磨合不到一個月,本就處于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狀,若是又換一將前去統御,恐怕這支新兵的戰力更低,而且侯將軍之前與我守過地勢相同的夷陵郡,這比沒有這方面經歷的將領更為適合。然后再任命高長史為巴東都督府大都督,統攬戰局,各位可有意見?”
這個方案等于是把侯君集安置到高士廉之下第一人,侯君集早年比較浮夸,后來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軍功,逐漸被李世民賞識,得以參與各項事務的謀劃,此人性子雖然比較惡劣,但高士廉為人圓滑,善于協調關系,他們兩人合在一起,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好的思路,眾人都點頭認可。
……
次日,命令抵達巴郡,侯君集便率領唐軍向巴東郡進發。
巴東郡是溝通荊襄通和巴蜀的咽喉要道,地位不亞于已被大隋王朝收復的夷陵郡,可以說隋軍只要占領巴東,西進之路暢通無阻,而唐軍只要占領夷陵,那么也一樣可以威脅到荊襄大地。
侯君集自然也知道巴東郡的戰略地位,他聽說隋軍大舉西進的消息,唯恐士兵困乏的高士廉有失,讓老將李開遠率領八千精兵先行一步,前去支援戰爭前沿的秭歸縣,以秭歸縣的險要和高士廉的軍隊,再加上這八千軍援軍,足以守住這個咽喉要地。
經過晝夜行軍,八千士兵已經過了巴東郡人復縣,離巫山縣還有一百五十余里,按照正常的速度,再走兩天便可抵。
由于李開遠催得急,唐軍隊伍沒有休息,一路向東行軍,在崇山峻嶺之間,沿著蜿蜒盤旋山道向遠方的巫山縣行軍。但李開遠做夢也想不到,就在他們東北約五十里外,一支萬人左右的軍隊向巫山縣疾速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