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您擁有近乎‘無限’的時間。您的確不用著急的。青鳥的語氣一半認真,一半調侃,您不記得了,但您曾經說過,‘雖然被很多人視為災難,但這也是精靈病帶給人的好處之一’。
無盡的壽命……但也還是會死。被病毒感染會死,失血過多會死,勞累過度也會死。僅僅是不會衰老。
有很多罹患精靈病的人選擇自盡。
有很多罹患精靈病的人縱情狂歡,期待著被意外殺死。
但莫石不是那些人。
莫石是會為無盡的壽命而感恩的。
“我沒在瞎說,”莫石也嘆了口氣,“我真的仔細思考過。”
是嗎?青鳥將信將疑的語氣實在過于真實。
“當然。而且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是我之前考慮不周的地方。”
什么問題?
“在于,阻礙雪行者社會發展的究竟是什么。”
——食物匱乏。
食物匱乏才是根本。這也是織造業發展意義不大的原因之一。更基礎的進食需求匱乏,在衣物上就不可能追求輕便舒適。
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分為七個層次,由低級到高級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只有較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時,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發生。
對于現在的雪行者社會而言,生理與安全需要勉強達到平衡(才可能建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但總體水平非常之低。
據莫石的了解,這里的人口長期保持相近的體量,幾乎沒有發展空間。
人口的發展空間正是取決于食物的多少。
在莫石所經歷的人類歷史上,美洲作物“土豆”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十六世紀中葉時,多種農作物被發現并帶到歐洲,而僅土豆一項,就使得歐洲人口在兩百年間增長百分之二十五;其中愛爾蘭僅用八十年時間就使得人口翻漲五倍之多。土豆與玉米等作物在清朝時傳入中國,同樣使得人口陡增。
無論是何種動物,食物都是控制數量的關鍵。
而雪行者之所以數量過少,原因就在于食物不足。
雪行者是偏肉食性的雜食動物,從《圣典》中也可以看到,早期雪行者還被成為“犬首族”時,也曾經種植谷物,經歷過相當發達的農耕階段。
事情應當是從雪行者被趕到北方后開始發生了轉變。
北地過于寒冷,只有少量莖塊類作物能夠種植并作為食物食用,其余部分的能量只能從動物肉塊中汲取——而北地有一系列被劃歸為“兇獸”的巨大魔法性野獸,捕獵對于雪行者而言也困難而危險。雪行者們光是為了滿足胃袋便已經疲于奔命。
這就導致了文明落后的必然性。
就人類歷史而言,文明發展無不是從安穩富足的地帶開始的。
而雪行者所處的環境,也的確僅夠支撐他們發展到中世紀水平。
當然,還有貿易受阻這一層阻礙。
原本若是可以與南方諸國進行廣泛貿易和人口流動,就不會存在封閉性的食物短缺。但如果想要打開南方通道,意味著必須破除“天罰”這一大型術式。
而唯有文明進一步推進,莫石才可能可以獲得與之抗衡的法術。
但如果文明推進無法繼續進行,這就成為一個達不到終點的悖論。
因此——
“必須要想辦法先解決食物問題,不然談不上什么文明進步。”莫石下了結論,“當然,前提還是我需要保證自己的安全,為此我必須再想辦法,獲取到更多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