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真的上奏朝廷,自請出海了。
而且,出發的時間,還定在了年前,他要盡快的按照于秋的意愿完成任務,這樣或許結果能更好一些。
至于代表李唐的首席議員,他建議讓房玄齡擔任,因為,他身邊最能接受于秋的思維的,也就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三人了。
長孫無忌他要留下來打理秦王府名下的各種產業,由于有了之前了一千多萬貫貸款,今年他也算是狠狠的擴張了一撥。
杜如晦,則是他選定的推廣教育的人,畢竟,京兆杜氏的能量,還是比較大的。
時間進入臘月之后,于秋依舊在玉龍雪山這邊挨凍,夏國,李唐朝廷,乃至東亞各國,都進入了年底的清點盤算期,而且成果非常喜人。
李唐朝廷今年的稅收結余,居然達到了六百萬貫,其中來自于商稅的收入,高達四百萬貫,一下子比農稅多出了一倍,而由于降稅的政策,導致了李唐的耕種面積和納稅人口增多的情況下,農稅方面的總額,也出現了好幾十萬貫的下降,只有兩百萬貫左右。
總體將近八成的稅收增長,成果還是十分喜人的。
當然,相比于夏國各個集團產業開啟的第一輪年終分紅,這六百萬貫,其實也算不得什么。
幾乎在夏國各個集團都占有一定股份的李淵,在長孫無忌送過來了夏國這邊各個產業的財報和分紅后,看長孫無忌的眼神頓時就親切了好多。
國稅才收六百萬貫,內府庫來自夏國的分紅,卻達到了七百五十多萬貫,這叫他怎么不喜,大宴群臣慶祝一番是必須的,給將這么多錢弄到內府庫來的長孫無忌升官加爵是必須的,宰相之位或許還不夠資格,當一個主管天下財權的民部尚書,這小子絕對能行。
只是他沒有考慮到,這個任命對于李建成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甚至險些讓李建成繃不住了。
長孫無忌當了民部尚書,那么東宮想要用錢的時候,還能寬松?
人家上任之后的第一項政策,就是減除國庫對于諸宮和內府庫的用度供應,因為,李淵拿分紅都能拿到七百五十多萬貫,比國庫的稅收結余還多了,諸宮這兩年又因為養雞鴨,養牛羊牲畜,種高產作物所得的收入不少,何必再要國庫的供養呢!
人家夏王府,就不要夏國的財政收入供養。
拿到了比國庫的錢還多的錢的李淵對此自然是沒有什么意見的,可李建成就苦逼了。
國庫不給諸宮撥錢,他一年至少就少了幾十萬貫的份例,長孫無忌把國庫卡死,他想調用公款都不能,這讓他以后要錢的時候,就必須得去找李淵,從內府庫撥出,誰喜歡一個老找自己要錢的兒子啊?
李世民出這招也算是真狠,因為,他自己可以在夏國分好幾百萬貫的紅,而且他自己諸多產業的盈利,也多達數百萬貫,年總收入近千萬貫。
而有了這么多錢,他明年不僅可以還夏國的一部分欠債,又可以做更多的產業,來賺更多的錢,自己這輸在了原始資本累積上,以后在財力方面,就完全無法跟李世民比較了。
現在,他感覺什么五姓七望,簡直是弱爆了,跟著于秋混的那些個關中家族,僅僅是一兩年的時間,就在財力上追趕上來了,再過兩年,說不定就會全面超越他們,他們繼續抱守著那些農奴,田地和傳統產業,只能勉強養活自己,甚至,因為開銷的不斷增大,他們會出現入不敷出,啃老本的現象。
所以,東宮也緊急召開了一次會議,李建成準備大量集資,來入股夏國未來開辦的產業,全面跟夏國合作做生意了,而且,他的集資目標不小,最低三千萬貫。
因為只有這個規模的投資,才能讓他追上李世民在夏國產業中的投資,在未來,收入與李世民比肩。
趙郡李,滎陽鄭,太原王,以及山東那邊保存下來的各個世家,幾乎要將一大半,甚至**成的現金供應出來,才能湊齊這么多的錢。
口袋里裝著一大疊夏國剛印出來的新版不記名存票,又稱之為鈔票的長安夏國銀行分行長于知行在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后,呵呵一笑的就準備給于秋寫信,他之前交待的任務,自己差不多完成了,等將這些家族的現金收攏了之后,夏國銀行全面發行紙鈔的問題應該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