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秋雨率領的部隊完完全全是騎兵,全力奔馳的話,速度是十分快的,但是蕭秋雨卻命令士兵下馬后牽著馬走路,慢悠悠地掉在董卓的大軍后面……并不奮力追趕他們,但卻始終盯在后面,不讓對方逃出自己的偵查范圍。
在歷史劇里,普遍描寫騎兵出發時候騎著戰馬趕路,但真實歷史上,騎兵趕路的時候都是下馬牽著馬走的,主要是為了節省馬力……如若一直騎著馬趕路,人的重量和鎧甲的重量施加在戰馬身上,數個時辰后,馬都快累垮了。
一般情況下只有趕時間才會急行軍,那時候騎兵們甚至在幾匹戰馬之間來回換騎,讓它們分頭休息。
董卓帶在身邊的西涼軍中大多數只是步兵,加上攜帶者不少輜重糧食和從皇宮中掠奪來的金銀珠寶,所以他們行軍速度比有馬匹運貨的蕭秋雨較慢,正常情況下,很容易就追趕上他們。
只是蕭秋雨刻意壓制著行軍的速度,上萬的騎兵就這樣吊在西涼軍身后,始終保持著數十里的范圍,避免和西涼軍起正面沖突。
……
董卓也搞不懂對方的用意,但它們只是掉在后面,總好過沖上來廝殺一場;既然蕭秋雨不主動進攻,董卓自然也沒有興趣回過頭去攻擊蕭秋雨。
到了晚上,天色已經完全昏暗了,這個時代沒有霓虹燈,抹黑走路十分不方便,而且西涼軍也趕路大半天,早已是人困馬乏,于是他們開始埋鍋造飯,士兵在地面上扎起了一個又一個的營帳,蕭秋雨見狀也命令士兵停下扎營,在這里烹飪休息。
雙方軍隊扎營保持著足夠遠的安全距離,董卓派出大量的偵查騎兵,仔細地盯著對方,生怕對方選擇半夜來襲營……而蕭秋雨這邊也是一樣的,他派出了整整六十隊輕騎兵,每一隊十個人,負責偵查一個區域,一旦發現敵人的異動立刻進行匯報。
當董卓擔憂蕭秋雨夜襲的時候,蕭秋雨也在擔憂董卓軍會來夜襲。這情況印證了一句俗語,麻桿打狼,兩頭害怕。
其實歸根結底,雙方都不愿意爆發沖突,董卓從西涼帶過來的部隊在虎牢關一役中傷亡慘重,已經經受不起幾次損失了;而蕭秋雨也不愿意立刻和董卓起沖突,他要耐心地等,等到時機成熟再發動雷霆一擊。
雙方就這樣詭異地保持著平靜,兩支軍隊一前一后地在大地上穿行著,誰也不主動向對付發起進攻,這樣一個走一個跟地持續了三天。
董卓實在是猜不透對方的用意,這天傍晚,他忍不住詢問麾下的李儒:「李儒,你怎么看,這只部隊到底是和用意?」
李儒沉吟片刻,道:「袁紹的兵馬依舊在洛陽鏖戰,如果我沒猜錯,現在洛陽的殘兵敗將基本上已經投降了,只是時日尚短,大多數人離心離德,袁紹一定不會放心,必然會以重兵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