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也同樣是“復興杯”成立后的第一屆,總獎金方面高達兩百萬美元,但暫時只囊括了甲a和甲b兩個聯賽,一共32支隊伍。
“復興杯”的具體賽制并不復雜,采用最常見的主客場制。不過在第一輪為了避免強隊提前相遇,所以要求甲a球隊在首輪不能碰面。所以第一輪都是甲級隊打乙級隊,到了16強后才開始打亂抽簽。
這樣一來,今年的甲a俱樂部算上聯賽和杯賽,至少都得打32場比賽。
如果再加上1986復辦并改名“亞洲俱樂部冠軍杯”的亞洲區杯賽,那么理論上能拿到三冠王的球隊,一個賽季要打整整51場比賽這個位面的亞冠,此時有16支隊伍參加,小組賽要打6場,淘汰賽奪冠要打5場
這么多的比賽可不是想打就能打,所以接下來的一周,各國媒體除了爭相報道甲a聯賽剛結束的選秀大會外,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在質疑。
這些質疑的聲音主要針對中國有沒有足夠的基建,去支撐一個世界第三面積的國家,舉辦時間跨越超過半年,空間跨越時常超過上千公里的職業聯賽
這確實是一個合理的懷疑,實際上體部和足協之所以籌備了四五年時間,很大原因也是在等待國內的基建達標。
哪怕不提出國打的亞冠,單是要實現跨越中國東西南北的跨省比賽,只靠鐵路交通就基本不可能,必須要通過空中的航班才能做到。
否則光是國內的聯賽杯賽,每個賽季加起來就要打三四十場比賽,這在五年前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這個交通上的前提條件,今年的中國終于能初步滿足了。
當然了,xj隊還是無法在本省擁有這樣的交通條件,所以未來幾個賽季的xj隊,只能在省外租借球場進行比賽。
而除了交通條件外,是否有足夠多的現代化球場,同樣是連不少中國球迷都不清楚的問題。
現在中國足球正式職業化了,新的“甲a聯賽”就不再是以前單機的“中國足球甲級聯賽”了,以往那些菜地、沙地一般的破小球場,自然不能滿足職業化聯賽的需求
不說別的了,光是為了那么多慕名而來的海外球員,他們也必須拿出足夠多的現代化球場。
這可不是面子問題,而是職不職業的問題。
這么多人都慕名而來,連歐洲美洲都在關注的足球聯賽,他們要是連足夠多的合格球場都拿不出來,那連吳杰都會感覺很不職業。
但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被足協輕松的解決了。
此時那七座中東和東亞各國孝敬的“友誼”體育場,現在就已經有兩座建成了,其余的兩年內也會陸續建成,這就讓至少七支俱樂部擁有世界級的主場同一城市的俱樂部,可以合用一座體育場。
體部和足協這些年也不光是對亞洲各國威逼利誘,他們這么多年通過賣球員,收保護費,從全世界搶來了那么多外匯,兌換成人民幣也不是小數目了,當然有一部分被投入到了球場的建設上。
所以到今年年底,半數省會都有了興建過半,或是剛剛建好不久的新體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