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自己掏錢打造的體育場,論規模和現代化自然不如那七座“友誼體育場”,但也足以容納三四萬人到現場觀看了。
如果將大部分座位都拆掉弄成站位,那容納個五萬人也不在話下,足以符合職業比賽的使用要求了。
這時再算上一些老體育場和球場,經過改造后也有不少能符合現代化比賽的要求,所以中國在球場方面的基建并不差了,并且在兩三年內還會有一個飛躍性的提升。
畢竟,這些基建可不光是為了甲a聯賽建立,而是為了明年在中國舉行的“全球第一屆女足世界杯”而籌備。
當然了,更多還是為了舉辦本土世界杯而籌備。
他們雖然來不及申辦1990年的世界杯了,但因為在上屆世界杯上抓住了國際足聯的小辮子,同樣狠狠威逼利誘了一番,所以此時基本確定了1994年的世界杯將會在中國舉辦。
這一點身為國際足聯副主席的李鳳樓,以及4個來自中國的國際足聯理事會委員,都可以確認這事不會再有什么波折了。
于是在交通和球場都初步滿足了要求后,中國舉辦職業聯賽的硬件要求已經達標了。
至于軟件要求嘛,這個就更不用操心了。
比如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難解決的轉播技術、相關專業人員、設備硬件等要求,對于這時的中國都不再是什么問題。
首先是轉播技術方面,作為向本屆漢城奧運會了“在線包裝系統”,以及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的轉播技術上中標最多的國家,中國在這方面得益于聯想公司的深厚技術儲備,可以預見即將到來的甲a聯賽第一個賽季,全世界都將看到許多連歐洲都沒有的新穎轉播技術問世。
中國在這方面確實讓很多歐洲國家都羨慕嫉妒,一場精彩的現代足球比賽轉播對于發展中國家有太多難題無法解決了,這里包括了全場機位數量、大倍率攝像機使用數量、數字化在線包裝系統、以及轉播團隊的整體素質等軟硬件技術來共同決定。
這里首先就得有足夠多的相關從業人員,以及專業人才,畢竟往往一場比賽需要的轉播團隊,動輒就得十人才能初步滿足。
但中國在這方面早有規劃,實際上從1982年的世界杯開始,體部和足協就每年都會派出數量龐大的技術、管理人員,組團前往歐洲和美國進行學習、交流。
而且體部作為最先廢棄了“頂班”惡習的試驗田大惡人,這么多年下來早就淘汰了大量子承父業的不稱職人員,同時儲備了各個相關領域的龐大人才,甚至體部下屬的各個體育協會的領導們,這會也大多具備了足夠的專業素養。
這里也包括足夠多的優秀裁判,足協為此甚至建立了專門的“足球裁判學校”,以及針對裁判收受賄賂設立的監察部門,主打的就是一個專業廉潔。
這些還都是專業人才上的努力,甲a聯賽在追求“公平”和“技術”的創新方面,甚至已經超過了歐洲聯賽他們充分利用了聯想公司的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做出了一些劃時代的創新改變,以及不少開歷史先河的技術應用。
比如,甲a聯賽實施了全球獨一份的“鷹眼技術”,該技術解決了靠人眼很難分辨足球是否整體越過門線的問題,因此甲a聯賽將不會再出現“門線迷案”。
當然了,作為正以世界最先進、最廉潔為目標前進的“中國足協”,也很清楚不能讓高科技喧賓奪主,進而毀了足球。
足球比賽中的魅力絕不止輸贏那么簡單,某些時候足球賽場上的錯判,甚至就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