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美國電視臺的解說們在介紹兩位來自北美洲以外的國際選手,特別是以奧運冠軍身份出道的秦劍時,言語之間還是多少帶上了居高臨下的倨傲。
而在國內,央視體育頻道專門派出了一支攝制組進行現場拍攝和報道,同時還低價買到了IBF的現場轉播權。
這也是秦劍選擇IBF的原因之一,三大賽事組織向他開出的價碼都不低,但是剛剛獨立出來的IBF急于擴展全球影響力,因此在轉播方面給出的優惠最大,特別是對中國方面給出了半賣半送的價格,希望以此快速開拓這個新市場。
這個選擇肯定會在將來有回報,哪怕這會的中國國內電視數量依然只有三百萬左右,可要是算上收聽廣播的聽眾,那關注度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但無論是對秦劍好奇的美國人,還是對秦劍無比期待的中國人,大家在首回合比賽開始后,很快都變成一臉的懵逼狀態!
“什么,剛開始就結束了?”
“這是什么比賽,兩句話就結束了?”
“這就KO了?不是十二回合嗎?”
這會的中國聽眾們最蛋疼,因為中國的解說還沒來得及介紹完雙方參賽的選手,那頭的畫面就只剩一個人站在臺上了。
美國人的反應也差不多,現場觀眾都是目瞪口呆的表情,驚訝得像半截木頭般愣愣地戳在那兒。
美國電視臺也同樣還在介紹雙方選手,此刻解說們張著嘴,半天都說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紛紛搖頭驚呼:“上帝啊,這不是真的嗎?”
這當然是真的了,秦劍已經一臉冷酷的回到擂臺邊上,正在讓助手們將裝備脫下來。
這場比賽已經徹底結束了,全程只用了不到十秒鐘,一場真正的秒殺!
那個賽前大言不慚,還妄言三個回合內就把秦劍深埋于此,并終結秦劍那可憐的短暫職業生涯的德國人,此刻倒是有可能結束自己那短短五場的職業生涯。
馬爾文這會已經挺尸般倒在了擂臺上,別說再站起來了,就連勉強睜開眼睛都已經眼神渙散,這已經是意識喪失的特征了。
這時轉播比賽的電視臺都急忙回放許多電視前的觀眾根本沒有看清的KO鏡頭,大家這才見到了馬爾文是怎么被揍得這么慘!
只見鈴聲一響,比賽開始后,秦劍連試探一下都沒有做,直接就像一頭出閘的猛虎,采用極具侵略性的戰斗姿態攻了上去。
這般莽夫一樣的打法,秦劍在奧運會上就采用過了。
但沒人想到他在職業賽場上,還敢用這種不把對手當人的方式展開進攻。
馬爾文的身高只有183cm,臂展也才182cm,但是兩人相近的體重,以及差距明顯的身高臂展,哪怕是偽拳迷也知道秦劍應該采用控制型打法才對,近戰硬拼肯定是馬爾文有優勢。
所以馬爾文在驚訝之下,還是樂得與秦劍展開近距離的拼拳。
而這就是他被秒殺的原因,秦劍的腳步和躲閃能力明顯強于馬爾文不止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