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正的問題遠沒有表面上那么簡單,他們引進的設備只是用來組裝各種零配件,但卻無法自行制造零配件。
現代的制造業需要的是一整套龐大的上下游產業供應鏈,這可不是一家公司能解決得了。
現在國內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只能向他提供50%左右的零配件,就這還是通過國家規劃,用了三年時間,才剛剛具備的能力。
他們在這里發揮的作用其實有限,也就是提些建議和要求,再投錢去配合一小部分罷了。
但即便如此仍舊有很多已經能生產的配件達不到日方圖紙上的標準,特別是核心零部件有著大量的空白,這些核心配件還是要從日本進口才行。
所以現在的尷尬在于,他們生產的電視質量好壞,主要取決于進口配件的多少。
如果核心配件全進口,那他們馬上就能造出符合要求的產品。
但是魯達不希望一味從日本引進這些核心配件,他希望盡可能多的使用國產零配件,哪怕質量稍差一些呢,反正消費者又不懂,他們能理解,也必須理解。
現在最重要的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打通這些關鍵穴道,他希望具備靠自身進行完整循環的能力。
但這還是需要舉國之力才能完成,他們一家所起到的作用終究有限。
而這個問題放到汽車行業上就更大了,如果說生產一臺彩色電視需要數百家公司組成上下游產業鏈,那么生產一臺汽車就需要上千家配套公司,而且許多配件在技術含量上的要求也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所以這里的攻關難度何止是提升了十倍,簡直是成百倍的提升,甚至造出一臺有競爭力的好車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現出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
這個只要看看未來的泰國汽車制造業就能知道,泰國將來會是東南亞最大的汽車制造中心,幾乎全世界的知名車企都在泰國建有生產廠,日本車企更是把泰國當作了自家的汽車組裝廠,這也使得泰國具備了生產90%汽車零配件的能力。
但即便如此,泰國一直到2025年也只是給日本車企打工而已,根本催生不出自己的車企。
中國現在別說生產90%的零配件了,五年前他們能自行制造,并符合現代化造車要求的汽車零配件還不到5%,這幾年也只提高到了10%。
這種情況下要造車,除非是不具備商業化,毫無競爭力的老爺車,否則就只能像勞斯萊斯的旗艦車型一樣純靠手工。
所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光靠自己閉門造車,根本不可能追不上世界的發展。
現在國家正在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只能是采用合資的辦法,也即是將來被詬病的用市場換技術,然后還要提供大量優惠政策讓這些外資車企在中國建立配套工廠,并且在中國進行組裝。
但這樣換來的當然不會是核心技術,最多是像泰國一樣能生產90%的汽車配件,但那缺失的10%卻是最關鍵的核心配件。
可是明知如此,國家也必須這么做,因為落后就是要忍氣吞聲。
如果不給足夠多的好處,這些外資車企憑什么與你合資?憑什么把組裝廠建到中國?憑什么把90%的零部件配套廠建到中國?憑什么幫你培養相關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