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未來的一年,他必須讓外界感受到他在綠茵場上無敵之后的孤獨與寂寞,這才能讓他的轉職變得順理成章。
當然了,這個過程看起來是有些多余,但在現實里還是要講究一個合理性。
此外這樣做也可以讓媒體在報道時,球迷在談論時,都變得更有傳奇色彩,話題性也會更高嘛!
然后,他還要拿出一年專門作為轉職籃球的訓練期。
這也是從“真實性”上考慮,籃球和足球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項運動,只要想想一個是用手,一個是用腳,就知道差別有多大了!
吳杰雖然早就為轉職籃球做了多年鋪墊,但真要從足球第一人無縫轉變為籃球巨星,那也太不合常理了。
所以他必須拿出一年的時間當做轉職的訓練期,這已經是讓人覺得“合理”的最低限度了。
最后嘛,他還要留出一年返回綠茵場的適應期,這也是為了現實的合理性。
這么一算,他真正能投身在籃球上的時間,貌似也就一年時間了。
但吳杰掐指一算,如果能把時間規劃的合理,那么這一年的時間正好可以覆蓋到下屆奧運會舉辦期內。
這就是說,他按照這套轉職流程走,正好可以參加“漢城奧運會”的籃球項目?
但問題又回到了原點,他要以什么水平“展開”和“結束”自己的籃球生涯呢?
一代籃球之神?
殿堂級球星?
名人堂球星?
普通球星?國家隊首發?國家隊替補?
吳杰對此很糾結,但“國家隊替補”應該是最低的可選標準,否則他根本沒機會參加奧運會,他可不想拿到與原本位面喬丹一樣的劇本。
但水平太高了也不行,因為那就沒必要再回去踢足球了。
吳杰思來想去,發現一時之間很難做出抉擇。
但大致的范圍可以確定,最差也不可以低于國家隊首發的水平,否則傳奇性就會大打折扣;而最高,最好也不能達到名人堂的水準,否則就太不真實了,也會讓他沒有借口返回足壇。
那么能選擇的也就是“國家隊首發”和“普通球星”這兩個選項了,這個水平范圍內不僅可以讓他的整個體育生涯更具傳奇性,也不至于太像超人,還能在提高男籃水平的前提下,不去搶魯達的風頭。
######
中國隊這邊在結束了一場足以引發足壇海嘯的發布會后,并沒有打算在墨西哥多待,第二天全隊就收拾好行禮,當天晚上便坐上了返回亞洲的飛機。
中國和墨西哥的航線已經在世界杯開始前就開通了,但航班數量實在是少,中國隊要想第二天就走,那就只有一班飛往東京的飛機。
這倒是正好順路,他們攜著新出爐的世界杯冠軍身份,頂著亞洲首個世界杯冠軍頭銜,外帶黃種人也能成為綠茵之王的光環,其影響力早已高到連中國隊自己都想不到的程度了。
什么是真正的“亞洲天團”,這從“新東京國際機場”里數千人的接機規模就能看出來,盡管這些人大多都是三位天王的粉絲。
可惜吳杰這早已沒有提高影響力來圈錢的想法了,他現在的全球影響力同樣高到連自己都估計不出來的程度。
這會國際足聯的高層亂成了一鍋粥,至少有一半是因為他的影響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