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是不是很容易就把事情上升到了國家民族的高度?
于是,國際肖邦鋼琴大賽就在男主二十一歲的那一年,在中國開放了選拔賽——這不符合實際情況,但是李思穎不在乎,她是很豁得出去的人,為了電影的爽度,她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
于是靶子被很容易的立起來了:一個才華橫溢天賦卓絕的西洋人出現了,這個人并不壞,不歧視中國人,相反,他很善良,并且給予了主角很多幫助,同時他驚嘆于主角的才華,邀請主角跟他一起去參加中國區的選拔。
“你們中國四萬萬人,卻沒有幾個懂得高雅的鋼琴藝術,你知道嗎,你們的國家,被我的許多同胞輕蔑的稱為藝術荒漠,你就不想要為你的國家證明一些東西嗎?”西洋人的這段臺詞,很巧妙的勾引起了觀眾們的愛國情結,也悄然無聲的給主角的行為賦予了政治正確和意識形態正確。
最后他還小小的勾搭了一下觀眾們的好勝心:“阿雷,你就不想在萬眾矚目場合下跟我好好的筆試一場嗎……你不來的話,你們中國區最終的選拔選手,就將是我這個西洋人——除了你之外,我不認為還有誰能夠阻止我。”
這種高手之間惺惺相惜的感覺很容易提升作品的格調,而在這時候,白君文還做了一件相當相當奢侈的事情,他直接把《水中的阿芙羅狄》和《暴風雨-D大調奏鳴曲》貢獻給了這部片子,讓西洋人和主角來了一波經典的“斗琴”。
斗琴的整個流程和臺詞設計固然相當優秀,可真正含金量足的地方卻在于,西洋人在片中演奏了他的“原創作品”,也就是《水中》,這首曲子體現出了他本人優雅而且擁有浪漫藝術細胞的特質。
隨后主角演奏了自己的原創曲目《暴風雨》,給的理由也很合適:幼時的顛沛流離,長大后的嘲笑冷眼,讓他仿佛始終置身于一場暴風雨中一般,他在雨中煎熬,也在雨中修煉,最后變得堅強,并且絕不屈服——慷慨激昂的《暴風雨》一曲完美的契合了他的人生經歷。
這段斗琴直接把所有觀眾都給看傻了。
這年頭的觀眾,就算不懂藝術,至少基礎分辨能力是有的,而《水中》和《暴風雨》究竟有多出色?那可是白君文所在世界的世界名曲,是傳承了上千年還經久不衰的音樂瑰寶啊!
最神奇的是,《暴風雨》確實比《水中》要高一個檔次,這一點只要不是聾子就聽得出來,所以主角完勝西洋人,來得如此理所當然。
如此好的兩首曲子,無論是表達的效果,無論是作品本身的高下,無論是每首曲子與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融合程度,都達到了難以形容的完美極致。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讓音樂自己說話”。
事實上許多天前,當白君文主動向李思穎提出,要把這兩首曲子放到劇情里面當做劇中人物的原創作品時,就連崔唯嵩都在旁邊酸溜溜的說:“這段戲連白癡都能把它拍成經典。”
這兩首曲子一拿出來,別的話根本不用多說,觀眾聽完了,所有的意境已經全部一目了然了。
若干天前李思穎之所以敢對著制片方理直氣壯的發飆,也正是因為這影片中的兩段“斗琴”橋段含金量太高了,高到讓人不得不野心勃勃。
白君文身邊的李路和劉飛已經完全呆滯了,這倆從斗琴的第一個音符出來之后就再也沒動彈過,一直到這段戲結束了好久,李路才全身猛的一個激靈,像是從夢中驚醒一樣,手指有些顫抖的低頭修改平板電腦上的表格,把配樂那一欄的9.5擦掉,換成了10分的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