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需要幫助,”某天晚上,他敲響了住在同一棟酒店大樓里的施耐德老師的房門,隨后又打電話叫來了霍華德和克里斯蒂安:“我需要安排盡量多的演奏家進去……這段時間我自學了配器方面的知識,可現在這種高難度的配器已經超過我的知識范疇錄。”
所謂配器,簡單地說就是樂器配比,一部交響樂做出來,到底應該有幾個人演奏,幾把小提琴,幾支小號,需要哪些琴,哪些鼓,樂器的配比不僅僅與旋律和節奏有關,還與不同樂器產出的不同音色有關,如何搭配才能達到最好的演出效果,這其實是相當麻煩的大工程。
白君文當然不是真的自學成才,他每天晚上都要去夢境世界跟著崔唯嵩瘋狂學習,他其實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付出了非常巨大的努力,否則的話,根本不可能忽然就真的變成了一個交響樂的達人,對他從未接觸過的這種音樂體裁的種種細節都弄得一清二楚。
他畢竟只是一個人才,而不是真正的超級天才。
但三位老師是很贊嘆的,他們對于白君文能夠自學到這個地步表示非常精細,隨后三位老師開始根據白君文拿出的曲譜進行細致的研究、分析、探討。
原本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需要短笛1支,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各2支,以及1支低音巴松管,這總共是10支木管樂器。
隨后是9支銅管樂器:法國號4支,長號3支,小號2支。
打擊樂器4部:定音鼓、大軍鼓、三角鐵、鈸各1。
弦樂器5把:小提琴2把,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1。
這些演奏家加上總指揮,一共29人,對于138位的龐大演奏團體而言,還差得遠。
“你絕對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安排進去的,”施耐德搖頭:“神仙都做不到。”
“不用全部安排進去,”白君文解釋道:“盡量把那些最頂級的音樂家安排進去,剩下的那些……我還有別的用處。”
“別的用處?”施耐德眼神微動,若有所思,他盯著手里的曲譜看了很久,才道:“你在第四樂章這里還有東西?”
白君文舉起大拇指,笑著拍馬屁:“老師高明。”
施耐德笑吟吟的受了這一拍,又道:“我確實覺得這里的氣氛還沒有烘托到極致,所以,你打算在后面再加點什么呢?”
“很簡單,我需要一個唱詩班,”白君文并不賣關子:“如果用純音樂無法完美表達作品的韻味,那么,加上唱詩班的和聲應該就差不多了。”
施耐德有些震驚,因為這是從未有過的新形式,他起初覺得有些離經叛道,然而白君文一直以來的表現足以讓他去認真思考感受,在沉默了大概五分鐘后,施耐德輕輕點頭道:“確實可以試試……可是,那你豈不是還要寫一首贊美詩,并且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