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在經歷停滯,混亂,乃至倒退之后,中國從九十年代又開始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建國初的基建主要項目是鋼鐵礦產類的重工業和水利設施,當前則開始強化城鄉建設。
說白了,九十年代種花家的城市和鄉村建設水平太差了。不要說跟歐美比,甚至比不上東南亞那幫猴子。好多人出個國,發現別說新加坡,泰國曼谷都比魔都建設的好。
要基建,要蓋樓,自然不可能是一兩層的磚瓦房,不能是低矮土墻,不能是靠人力建設幾十米上百米的高樓大廈——美國著名的帝國大廈,高381米,是1931年建成的。這靠的就是機械。
建材方面,中國的鋼筋水泥產量迅速飆升至世界第一,生產的巨量建材基本都是自己消耗掉了。同樣的,代替人力的建筑工程機械也擁有廣闊市場。
周青峰考慮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他發現鄉村急需廉價運輸車輛,決定要上馬搞改裝的機動三輪車,卻又無意間發現如今建筑隊居然還沒普及最基本的攪拌機。
一臺超級簡陋的滾筒式混凝土攪拌機,上料,出料,進水都還要靠人工完成。最大生產率為每小時五個立方。按照后世的標準來說,這是垃圾的不能再垃圾的產品。
讓建筑隊的包工頭掏錢購買,他不肯。但讓他租用,他就樂意。周青峰還是太嫩,換他肯定直接買下。但租也可以呀,反正這東西造價便宜,技術含量超低。
“給老子生產十臺移動式簡易混凝土攪拌機。”周青峰覺著這個生意還是可以做的,畢竟生產出來轉為租用也是GDP。他甚至可以專門成立一家公司開展這個業務。
有了第一臺的經驗,第二臺攪拌機只用兩天就生產出來。周青峰立馬安排一名大學講師把整個生產流程規范化,把標準給詳細記錄下來。材料,工時,檢測,一切必須有規范。
想‘當年’電視廣告里天天放什么產品符合‘ISO******’的標準,周青峰聽的耳熟能詳,不明覺厲。‘ISO’什么的,他是不懂,但依葫蘆畫瓢,這還是沒問題的。
“現在企業人越來越多,我不可能管理每一個人。所以我反復強調規范。從設計,采購,制造,銷售,維修,財務,培訓,必須給我弄出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規范來。
我以后只看規范不看人,每一個工種都必須有自己的規范。哪怕規范是錯的,在修改之前也必須按規范來。能設立或修改規范提出更合理意見的,則可以得到獎金。
廠里所有人的工資都比別處高,高工資就應該有高效率。哪怕是廠里的清潔也必須有規范。想拖拖拉拉的糊弄,我一定開除。”
周青峰是懶,懶到沒心思在內部搞太多事。所有員工最好都像機器一樣,按照設定程序去工作。
土法上馬嘛,沒有規范就自己建立一套嘍。建立規范的過程同樣是個學習的過程,這說不定比單純的照搬別人的規范還好些。
設立規范的事丟給別人去頭疼,周青峰沒把第二臺攪拌機投入到自己廠房改造的工地,反而讓人找縣市其他建筑隊的工頭,開車拖去給人演示推銷——不買沒問題,可以租的。
不但可以租,‘圣光機械’還緊急培訓了一批攪拌機操作維修人員。每臺攪拌機配兩人,保證讓客戶拿到設備立馬就能用,二十四小時連軸轉,一點問題都沒有。
承諾三包!
包修,包退,包換。
客戶不是上帝,客戶是老板。老板不滿意就沒有錢拿。這等服務意識絕對超前,遠比企事業單位那副僵尸臉好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