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圣光’,這些年輕人要么在田里務農干苦力,要么加入某個勢力扛槍當炮灰。但現在‘圣光’給他們提供了更有保障,收益更高的工作。
這就跟美國收割全球高端人才一樣的道理,提升收入和環境,簡直無往不利。只有意志極其堅定者才能抵御這種誘惑,普通人完全做不到。
丹波的任務就跟充當翻譯兼職向導,他帶著公司的隊伍到處跑,要么深入山嶺找零散的地方村落或武裝勢力,要么跟隨車隊到‘大城市’做生意。
車隊到臘戍,卸下來的都是些不值錢的玩意。
鐵皮桶,蠟燭,手電筒,熱水瓶,醫用酒精,食鹽,汽油柴油,亂七八糟,什么都有。只要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集團都提供。
商品都來自云南的小企業,在接受大規模改造之前,緬甸的市場可以養活這些技術落后的企業。這好歹穩住點就業,或者容納一部分國企重組淘汰的職工。
由于內戰的破壞,緬甸沒啥工業,只能提供些農林業產品。工業產品基本靠外購,來源往往是中國,泰國或者越南的低端貨。
貨物卸下后,當地商人就開著同樣來自‘圣光’的小三輪進行采購。交易直接使用軟妹幣,出售的輕工業品價格比在云南貴,收購的當地產品卻比云南便宜。
只要緬甸沒有自己的工業能力,傾銷的‘剪刀差’就不會停下。這跟集團在東歐一帶做生意可完全不同,大毛那邊可是有工業能力的。
卸完貨,車隊又會采購來自曼德勒等地的大米,裝車運走。每次的貿易量都不會很大,頂多三四萬塊,但每天都會有車隊來。
丹波作為翻譯,還得幫車隊談論下一次的訂單。當地商人幾乎什么都要,要更多的車輛,要更多的汽油柴油,要化肥農藥,要發電機拖拉機。
有錢人會買走幾臺二手的錄像機和錄像帶,或者其他什么家電。雙方貿易需求很大,唯一的制約就是路太差,不能跑載重十幾噸幾十噸的大貨車。
至于鐵路?還太遙遠。
車隊抵達臘戍已經是下午,夜里再跑爛路回去有點危險。丹波作為向導,安排車隊的司機在城里的貨棧住下。他自己倒想上街逛逛。
在過去,臘戍對丹波而言就是大城市。他向往此地很久,一直沒來過。但現在真的來了,每逛一次就失望一次。
相比正被‘圣光’投資建設而快速現代化的木姐,臘戍只有低矮的土房,破碎的街道,橫七豎八的露天溝渠。
城里到處都是軍人,時刻準備打仗,又完全比不上公司的那些安保人員。武器裝備更是相差甚遠,連車都沒幾輛——‘圣光’作為一家公司都可以在此地開無雙。
臘戍就沒幾條路,走來走去也就那樣。興致闌珊,丹波準備掉頭會貨棧。
路上卻忽然竄出來兩個帶相機的老外,其翻譯攔住丹波,趾高氣昂的說道:“這是英國BBC的記者,想跟你做個采訪。好好跟他們說話,會給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