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后我的想法,是以變異能力的發展路線作為主線,感官能力是核心,所有的故事和情節都是圍繞能力體系發展推進。
因為一開始定下的就是日常風格,娜娜、老夏、小胖妞、小蘋果、楊老三她們的戲份就會非常重要。
很多讀者會吐槽怎么世界太小了,到哪都能遇到之類,是因為這本書并不是換地圖、換副本的模式,絕大多數人物,基本上都是從頭到尾都會出場,所以只有相對重要的角色會有名字,減少讀者記名字的負擔。
只要有名字的,基本都會有后續聯系,否則的話從始至終都是特色代稱,比如高瘦男子、平頭男子、耳釘少年之類,像陳警官,一直到最后也還是陳警官。
2,寫法。
這本書的主題主要是“探索”和“發現”,而不是“對抗”,所以大家應該發現,向坤更多的是在尋找能力和力量的根源,更多的是在與未知進行“交涉”,而不是其他的“變異生物”或反派。
就是不斷重復【發現——解析——融合——開發】這個過程。
正是基于這種寫法,所以這本書到了后期,基本上沒有緊張和懸疑的部分了,不論是面對“良先生”還是“終極獵食者”。
就像是寫兩軍對壘,寫戰爭,一般要從戰場、從兩軍布局、從指揮官斗智斗勇、從兩方間諜陰謀詭計來寫,但我這邊寫的卻是軍工廠,一輛輛坦克,一架架戰機,一排排導彈,一艘艘戰艦,一一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描述他們的性能和威力,然后到了真正開打,鏡頭到了戰場,讀者一看到對面的武器裝備,就瞬間能明白結果了。
所以相對來說,這種方式就是古井無波,一路平推,沒有什么拉人心弦的段落。
3,猶豫。
其實當上架之后,發現這本書成績好的超出我預料后,我就有些猶豫了——猶豫要不要用更快節奏的寫法。
比如從貓頭鷹、郭天向、蜘蛛,一個一個吞噬過去,吞噬后就獲得能力,能力就是打包的寶箱,點擊就有,簡單直接。
良先生代表一個勢力,與他斗智斗勇,干掉,吞噬,獲得能力;到歐洲,約翰、喬爾他們紅色薔薇又是一個勢力,干掉,吞噬,獲得能力;到日本,又可以塑造幾個吸血鬼家族,斗智斗勇,干掉,吞噬,獲得能力,甚至可以和吸血鬼妹紙搞搞曖昧;到非洲,和始祖吸血鬼斗智斗勇,發現點上古陰謀,史前寶藏,秘法之類;到海底,有另外一個世界,獲得寵物、坐騎,基地等等……
這么寫節奏可以快很多,速度也能快得多,但我并沒有太多猶豫就放棄了,倒不是我覺得這么寫就不是好書,而是這與我最初建立的寫作計劃相背,寫下去可能會越些越沒勁,然后崩掉。
所以我還是按照我原來的寫法繼續,雖然后續從成績來看跌了很多,但我整體劇情并沒有崩,寫作信心也沒有崩,我知道為什么會訂閱下降,知道問題在哪,也能夠承受。
4,反省。
我認為我的寫法上并沒有選錯,但我錯估了長篇連載的困難程度。
【發現——解析——融合——開發】這種循環的模式,是可以寫的好看的,但對我來說,每日4K的更新hold不住,時間不夠。
如果能把時間擴大五到六倍,甚至十倍,我覺得我可以寫得更精彩很多,而不像現在很多內容顯得過于乏味無趣、冗長啰嗦如說明文的文字太多。
不夠有趣,這是最最最最致命的點。
但長篇連載小說,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時間去琢磨,一是讀者沒有那個耐心去等,二是作者也沒有那個耐心保持這么長時間的投入。